(圖/shutterstock)
想輕鬆搞懂財務報表,就靠這一本!
本書首次出版於1937年,
至今已將近80年,仍是很多人在學習財務報表解讀的首選,
作者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是價值投資之父,
更是股神巴菲特的啟蒙老師!
在進入這本書之前,
我們可以先透過--要當投資者,別當投機客,和巴菲特一起用這本書成為《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來更了解葛拉漢的核心投資理念!
財務報表的解讀,一直是一般投資人很難掌握的領域,
冰冰冷冷的報表上都是艱澀難懂的科目和數字,
就連商科出身的我,都很害怕......
可是這本書,
讓會計科目都變成很直覺的反應跟想法,
像流動資產就是可以立即變成現金的資產,
準備金是為了未來某些用途而先預先保留的錢。
財務分析要從資產負債表開始
很多投資人想投資一間公司時,
通常最先注意的就是損益表,因為這跟營運成效最有直接關係,
但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從資產負債表觀察更多損益表看不出來的細節!
過去在學校裡,
我知道資產負債表就是: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葛拉漢則說:
資產負債表的目的,
是要讓人了解一間企業「擁有」什麼和「虧欠」什麼。
企業擁有的部分就是列在資產這一邊,
而所虧欠的則列在負債那一邊。
資產包括了公司所持有的現金、投資金額、有形/無形資產,
以及其他人欠公司的錢;
負債不僅包括債務,還有形形色色的準備金和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是列在負債那一端,
以股本和公積等項目來表示,
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代表公司虧欠股東的錢,
但更好的方式是把股東權益視為資產和負債表之間的差額,
好讓整個報表兩邊可以平衡,
所以,資產負債表上的總資產和總負債永遠都是相等的。
5個投資人最常搞錯的財務數字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每個科目數字變動背後隱藏的意義,
讓人在讀完後不知不覺已經建立起判斷財報的能力,
在這邊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而且很受用的例子:
1. 無形資產--成熟企業財報上品牌價值降低,表示企業價值增加
通常在解讀財務報表時,無形資產是最難了解的一部份
最常見的像是商譽、註冊商標、專利權和租賃權等,
通常企業不是完全不列入資產中,就是以武斷的金額直接登入在帳冊,
這個金額通常也超過當時的公平價值,
低估的情況比較少見。
但目前的趨勢為不在資產負債表上提及任何商譽金額,
多數的情況下,企業會在情況改善之後才開始沖銷商譽,
也意味著那時商譽價值已經比一開始高了。
一般而言,資產負債表上的無形資產數字越低越好,
因為它們本身的價值難以探討,
若要探討,比較好的方式透過損益表探討其獲利能力,
而不是列在資產負在表上的評價。
2. 現金--不景氣時,更應該注意現金的改變
當一間公司資金短缺時,
會以銀行借款來因應,
所以觀察銀行貸款比率可以了解一個企業的財務窘迫度,
或是直接觀察各年度的現金部位的持有變化,
但要注意一點,
有時候企業會變現其他資產(像存貨或是應收款項),
讓現金科目不減反增。
另外,
若企業擁有的現金遠比其證券的市價高,
這樣的情況下表示普通股的實際價值,
會比依照盈餘來推論的價值高多,
因為這一檔股票的價值很大一部份應歸屬於企業的庫存現金,
但這一點並不會在損益表中反應出來。
3. 應付票據--若比現金小,要多注意!
相較於沒有應付票據的資產負債表,
有列式的更需要謹慎研究,
如果現金金額大於應付票據,
那就不太需要擔心,
但如果借款遠高於現金和應付票據的總額,
顯然表示公司過度依賴銀行借款,
此時我們可以去觀察過去幾年的銀行貸款金額,
看看貸款成長的幅度是否超過銷貨收入跟盈餘成長的幅度,
如果是,表示該公司的財務狀況並不佳。
4. 準備金--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中美化淨利
準備金的用途非常多樣,
除了釐清它的用途外,
了解實際發生的時間點和相關的影響也很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
某公司當年度的淨利為200萬元,
但資產負債表卻沒繼續列出前一年就已存在的600萬元準備金,
這樣我們就可以合理判斷當年度公司實際是虧損了:
200-600=-400萬元,虧損了400萬元;
但如果這 600 萬元被轉回公積,
公積一定會反映出這筆增加金額,
這種情況下該公司的淨利就是確實的淨利數字了;
為了避免被這種手段蒙蔽,
可以藉由檢視過去幾個年度的收益和公積變化,
釐清從公積或準備金扣除的金額中,
哪些才是真正屬於當期營業損失的部分。
5. 計算帳面價值,記得扣掉無形資產
最後當然也就是分析完財務報表最重要的一部份,
計算每股的帳面價值,
我們直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
科目 | 金額 | 科目 | 金額 |
固定財產 | 1,000,000 | 資本額 | 1,700,000 |
商譽 | 500,000 | 公積 | 100,000 |
流動資產 | 500,000 | 流動負債 | 200,000 |
總額 | 2,000,000 | 總額 | 2,000,000 |
資本額是由每股面額100元,共1萬7000股的普通股所構成,
淨帳面價值 = 資本額 + 公積 - 無形資產
此時我們將10萬元的公積加上帳列的170萬資本額,
再將無形資產--商譽扣掉,
即可得到130萬元,也就是公司的「淨有形資產」
金額除以股數,就可以算出每股淨帳面價值 76.47 元;
如果沒有扣除無形資產,企業的帳面價值會過度高估
如果你沒有扣除無形資產,
直接將 180 萬除以 1 萬 7000 股,
算出來的帳面價值會變成 105.88元,
這是「每股帳面價值」,
但我們一般談到的帳面價值通常是「每股淨帳面價值」,
也就是扣除無形資產的 76.47 元。
這樣的算法是不是很簡單易懂呢?
這本書並不以華麗的詞藻來形容價值投資的優點,
而是以簡單的文字一步一步地來敘述財務報表分析的訣竅,
讓我懂得如何在財務報表中擷取我所需要的重點和訊息,
真心推薦《葛拉漢教你看懂財務報表》
這本書讓就算沒學過會計的人,
也能輕鬆入門分析財務報表的世界!
好書資訊~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