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簡介
陽明為貨櫃航運業,2021/5總運能628,463 TEU (20呎標準貨櫃,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全球市佔率2.6%,為全球第9大航運商,前身為輪船招商局,於1996年民營化,然目前股權結構仍約3~4成為官方持有。隸屬於全球三大海運聯盟之一的THE Alliance,相較2M、OCEAN聯盟,該聯盟於大西洋、太平洋、歐洲航線部署運能相較均衡。
陽明旗下船隊有89艘船,其中自有船46艘、租船43艘,待交新船訂單有12艘,待交船總運力約125,598 TEU。針對國際海事組織(IMO)的限硫令,目前主要使用低硫油因應,用油佔比約67%,有34艘船裝設脫硫塔。
2020營收占比: 北美線42%、歐洲線32%、亞洲遠洋(中東、南美等)15%、亞洲近洋線11%。

受惠於海運業景氣大幅轉好,陽明去年獲利逐季攀升

財務結構迎大轉機
自2009年金融海嘯後,因船隻運力供過於求,運價持續走低,加上陽明於2008年曾高價簽訂20年的租船合約,新船逐漸交付後,資本支出及折舊費用增加,負債比也因舉債而上升,2020年負債比81.36%。然而受惠於海運景氣轉好,運力供不應求,高運價持續挹注陽明獲利,21Q1 EPS來到7.49元,利息保障倍數由5.54倍提升為42.45倍,顯示償債能力已大幅改善,預期2021年因經濟復甦支撐運輸需求持續轉強,可望持續帶動陽明獲利成長,財務體質將因此持續改善。
2021年海運供給有限,供需結構穩健
近年貨櫃航運業有集中化趨勢,航運商多結成聯盟合作經營航線,藉此提高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因此大船效益逐年遞減,個別航運商對於大船需求降溫,而IMO日趨嚴謹的環保法規也將加速淘汰舊船,2021年新船供給量因此相較有限。至於海運的需求面,目前美國企業零售存貨銷售比最新數據持續創低,顯示美國庫存持續去化,預期疫情趨緩後拉貨需求可期。
市調機構皆預估2021年新船供需結構轉好


21H1塞港問題加劇,高運價持續挹注獲利
21Q1受淡季影響,南美、波斯灣、澳新航線運輸需求轉弱,導致上海出口集裝箱價指數(SCFI)自2021年初約下跌7.6%,但歐美因疫情減輕、補貨需求維持,支撐歐洲線艙位利用率維持95~100%,北美線則相較所有航線不受淡季影響,艙位利用率穩定維持滿載,顯示歐美的需求顯著優於其它地區。在運價的增加下,陽明21Q1營運淡季不淡,毛利率來到50.9%、營益率46.7%,EPS 7.49元,大幅優於先前的預估。
自長賜輪事件(3/23~3/29)之後,由於海運塞港問題加劇,以及疫情趨緩、消費需求回溫,推動SCFI至今(5/19)累積上漲772.66點,漲幅30%。其中仍以北美、歐洲線運輸需求相較強勁,艙位利用率仍維持滿載。考量歐美疫情持續降溫,經濟持續復甦,且3月美國零售存貨銷售比持續創新低,顯示北美庫存仍不足,預期21Q2後拉貨動能可望回升。在運量的增加,以及較高價長約的簽訂下,預估長榮21H1營收可望來到1,802億元,年增106%,但考量燃油成本上升,預估影響毛利率減少1~1.5%,但預期高運價仍可望帶動營業毛利來到935.3億元,營業利益572.4億元,EPS 15.35元。

21H2 歐美消費需求爆發,運輸需求持續支撐高昂運價
目前全球準班率仍僅24%,大幅小於過往70%以上的水準,顯示目前海運塞港問題未解。近日印度疫情嚴峻,全球各港口因此嚴禁印度籍船員。而全球約15% 船員來自印度,預期短期將導致船員供給短缺,連帶導致船的周轉率下降,塞港問題加重。為解決船員短缺,目前各大航商多改以中國船員替代,或優先讓船員全面接種疫苗,考量中國為全球船員最大供給國且疫情穩定,加以下半年疫苗施打率逐步提升,預期船員的短缺影響仍可控。
需求面的部分,隨著歐美疫情趨緩後,政府提出財政刺激方案,以及民眾壓抑許久的消費慾望將爆發,供給維持緊俏下,預期下半年歐美經濟強勢復甦,將導致海運供給持續供不應求。在運量及運價可望增加下,且Q1實際獲利大幅優於先前預估,上修陽明2021年預估營收至2,546.2億元,年增68.3%,但考量經濟復甦將增加用油需求,推測下半年油價攀升機率偏高,預估燃油成本的增加影響陽明毛利率減少0.5~1%,然高運價仍可望帶動毛利率來到49.7%,年增32.4個百分點;營益率45.4%,年增32.5個百分點,EPS 31.57元 (YoY+600%)。每股淨值由前估28.61元上修為42.64元。
結論
日前受國內疫情升溫,大盤恐慌性賣壓導致陽明股價修正,目前股價淨值比(PBR)約1.89倍,短線上由於陽明具強力的基本面支撐,吸引外資資金流入,激勵股價今日(5/19)站回5日線,但考量今日臺大醫院出現10名辦公室職員檢測後呈陽性,雖初步排除院內感染,且已安排36名員工隔離、檢測,但後續仍須視疫情是否擴大,進而影響醫療量能的供給,尤其截至5/17台灣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僅0.9%,後續疫苗的供給則須等到至少6月以後,未來疫情不確定性仍高。
產業展望的部份,馬士基先前雖預告明年運價將有回落,但考量IMO排碳法規及碳中和趨勢,長期將導致全球供給周轉率下降,推測2022年之後運價水平仍將高於過往水準。考量馬士基歷史PBR最高曾達1.6倍,且陽明Q1稅後淨利率39.48%優於馬士基21.68%,預期陽明股價長期可望朝PBR 2~2.5倍上下浮動,投資評等為逢低買進。
惟考量短期疫情不確定性仍高,需持續關注國內疫情是否加劇,進而牽動市場投資信心,因此不建議積極追價。

馬士基股價相關評價




*本文章之版權屬筆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