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大人扭曲的愛,成為打罵教育的藉口…一個故事 道出被虐兒童的悲歌

大是文化

大是文化

  • 2020-08-26 18:06
  • 更新:2020-08-27 10:32

打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虐童們遭受的苦,不僅僅是被打的當下,

而是一輩子的陰影。

本文作者認為:

「受虐者一旦成為施暴者,往往出手會更狠。」

也許打罵教育的問題,比你我想得更嚴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王璽

 

孩子被老師體罰,

媽媽竟無視、還幫老師說話

諮詢中常聽到一些孩子跟我講

老師是怎麼體罰他們的,

當然這種情況在北京比較少見,

以外地發生的居多。

一位媽媽帶著她厭學的兒子來北京做諮詢,

男孩跟我哭訴他恐懼學校,

不想再踏進校園一步,

我問他為什麼,他舉起他的一根手指:

「我經常挨老師打,

我們班幾乎所有同學都被老師打過,

我這根手指都被打骨折了,

有時做夢都夢到自己在挨耳光……。」

我問:「你有告訴家人嗎?」

他說:「說了,沒有用。

每次我爸媽都說一定是我不聽話,

老師才會打我的。」

他告訴我,有一次他被老師抽了幾個耳光後

回家痛哭,他媽媽沒有一句安慰的話,

轉身就出了門。

 

老師要是放棄你了,

都懶得罵你,對吧?

說到此處,

我暗想他媽媽可能找老師理論去了,

但他接下來的話著實令人震驚:

「後來我才知道,那天我媽去了超市,

買了好多東西給老師送去……。」

好吧,我承認當時我的心裡既生氣又震驚。

之後,他媽媽進來諮詢時,

我提起孩子被老師打的事,

她的反應很激烈:

「妳是說因為老師打他,他才不上學的?

我跟妳說不可能,

我兒子不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去學校。

他就是懶,就是貪玩。」

 

我說:「事實上,

長期被老師體罰已經造成他很大的心理陰影,

妳知道嗎?他一直都很難過……。」

他媽立刻瞪眼揮手:

「他不可能為這事難過,不可能。

在我們那裡老師打學生太正常了,

他算是班裡挨打最少的學生了,

我們做家長的都很理解,

老師這是恨鐵不成鋼。

老師要是放棄你了,都懶得打你,對吧?」

 

 

打你真的是「為你好」嗎?

我問:「妳打過他嗎?」

她訕訕一笑:「我和他爸也打過他。

有時心疼他,也跟他說,

打你都是為你好啊!」

我說:「打你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曾經有人對妳說過嗎?」

她馬上搖頭:「沒有,沒有。」

我沉默了,她看我不說話,

頗有些不自在,也沉默了。

在這片默然裡過了幾分鐘,

她突然喃喃自語:

「有人對我說過,我爸媽……。」

原來她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

其他兄弟姐妹和鄰居的孩子也經常被打,

有時有原因,有時沒有任何原因,

只是因為大人心情不好。

她周圍沒有一個人對此提出過異議或表達過反抗,

打罵孩子在她生活的環境裡是司空見慣的行為,

所以她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狀態,

等到她長大了打孩子也不覺得有何不妥。

  

甚至於她而言,

打與被打是一種親密的連結

是父母對子女表達情感的方式。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兒子被老師打了耳光,

她不但不生氣,還轉身跑出去給老師送禮,

或許在她心裡還暗自竊喜:

老師打我兒子,說明老師在關注我兒子。

 

很多人被虐待後,

反而會加倍討好施暴者

這無疑是一個把很多內心真實情緒

壓抑得很深的媽媽,

也許有人會問:

她真的不怨恨她的父母嗎?

這就回到虐兒的問題上。

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是天,

是最強大的主宰和依靠,

幼兒必須依賴父母才能夠活下去。

如果他怨恨父母、反抗父母,

就有被父母拋棄的危險,

而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

幼兒是沒有辦法獨自存活下來的。

       

很多孩子被虐待之後,

不但不會去怨恨或反抗,

相反還會加倍討好對他們施暴的人,

同時會把更多的攻擊性朝向自身:

一定是我表現不好,

是我不乖、不聽話,

所以爸媽才會打我。

 

而要做到這一點,

孩子必須向施暴者認同,

必須學會遮蔽、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

那個男孩的媽媽就是這樣,

在她心裡早就潛移默化的認同和接受了父母的行為:

打你是為你好,孩子不打不成器。

 

 

受虐者一旦成為施暴者,

往往出手更狠

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認同、

不遮蔽、不隔離,

巨大的痛苦會令其崩潰,

甚至會發瘋。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會在何時爆發呢?

在遇到比他更弱小的群體時。

受虐者一旦成為施暴者,

往往出手會更狠。

那些用盡各種殘忍方法虐待幼兒的人,

心裡大多住著一個魔鬼。

這些人對待幼兒的方式,

往往來自有人曾如此對待過他們。

       

如果記者去採訪攜程親子園的虐童老師,

肯往縱深裡挖掘、探索一下的話,

或許能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找到暴行的根源。

一個成長相對順利、心理相對健康的人,

是做不出這樣沒人性的事情的。

為什麼說相對呢?

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成長是沒有缺憾、

沒有一個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心理問題。

 

(中略)

 

受虐者的反社會人格,

型塑更多悲劇

能表達出來的瘋狂其實並不可怕,

在諮詢中完全可以處理。

最可怕的是什麼也不說,直接悶頭就做了。

比如二○一三年發生在北京市大興區的摔死幼童案,

因為嬰兒車擋路影響自己停車,

就把無辜嬰兒拎出來當場摔死的被告人韓磊,

不僅奪去了幼童的性命,

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看了韓磊在庭審時的表現,

以及媒體採訪報導他的成長經歷與生活現狀,

當時我有這樣一個想法:

這可能是他潛意識裡想要的結果,

他早就活得不耐煩了。

從小到大不停與人鬥毆、

一直處在難以控制的怒火中的他,

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毀滅衝動,

最終的這個瘋狂之舉幫助他了結了所有的一切。

 

從小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

心裡埋藏著一座火山。

小時候沒有能力反抗,

相反還要討好那些虐待自己的人,

長大後一旦遇到比他更弱小的群體,

他就會轉變成施暴者,

以從前別人對待他的粗暴方式去對待弱者。

當受虐者變成施暴者,往往會更加兇狠。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教養孩子是最值得的投資:

 

本文摘自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作者:王璽 /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Ann)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大是文化

大是文化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