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父母值得一看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4-12-08 22:15
  • 更新:2018-07-17 15:02

該不該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父母值得一看

(圖/shutterstock)

現在很多父母生完孩子,把孩子扔給老人,

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兒;

還有很多家長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

只是根據孩子表面的行為來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又是尖叫、又是哭泣、或是叛逆。

可家長覺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責孩子 ” 不聽話 “ 。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家長確實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渾然不覺。

 

但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1.容易過分的溺愛,使幼兒過於“自我中心”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採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度,

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

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的過度保護,阻礙了幼兒的獨立能力的發展。

爺爺奶奶過度保護還子的比率明顯高於父母,

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

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

或追著趕著喂,這種種做法,不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

錯過了“自己整理、物歸原位、自己吃飯”的敏感期,

導致了孩子動作發展緩慢,獨立能力差,

一遇到困難就失去信心,只會叫喊著等別人來幫忙,

不會嘗試、鍛煉,只有哭鬧和發脾氣。

 

3、隔代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老人易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

教育及養育觀念相對滯後,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

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不出差錯,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

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

比如,當孩子捉來幾隻螞蟻玩時,當孩子拔起花盆裡的蘭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爺爺奶奶們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

因為,在他們意識裡,玩螞蟻很髒,拔花是成心搗亂,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破壞”的。

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

必須立即糾正。試想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形成開拓創新的個性呢?

 

4、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觀念守舊

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

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

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

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

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

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等等。

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

 

年輕的父母們,為了工作犧牲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

值得嗎?

歡迎分享給更多人一起好好思考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也請給小編一個 讚喔! 讓小編有繼續找好文章的動力~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