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是「好心」大人教育出來的!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9-08-15 17:00
  • 更新:2020-12-25 16:14

壞孩子

 

文 / 雙寶娘(譚惋瑩)

 

在美劇《西方極樂園》中,

有一句臺詞特別深入我心:

「真實不在終點,

而在探索自我的瞬間。」

把它套入孩子的世界一樣適用:

真實的世界發生在

孩子探索自我的瞬間。

對孩子而言,

真實的世界是由所有的生命經驗

建造出來的,

而不是出自

大人編織的善意謊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父母善意的謊言

扼殺孩子面對世界的能力

有個小男生,

外號叫「胖達」。

顧名思義,胖達長得胖胖的,

很喜歡吃東西,脾氣非常溫和,

每次放學總會

笑咪咪地跟大家打招呼,

在大人眼裡

是個很惹人喜歡的小男生。

奇怪的是,受大人歡迎,

小夥伴卻不喜歡他。

胖達在學校常常被同學欺負,

尤其是班上自覺很「爺們」的男生,

這些男生覺得胖達「不夠男人」,

常常對胖達惡作劇,

不是故意絆倒他,

就是一群人用言語取笑他。

「胖達胖達,成績總是不達。」

「胖達胖達,問題永遠不會答。」

「胖達胖達,看了就想往死裡打。」

聽了真是讓人

又好氣又好笑,

取笑別人還兼顧押韻。

身為女漢子的女兒,

對這個小男生有無限的同情,

每回跟我說到此事,

總是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有一次甚至為了保護胖達,

不惜跟某個男生吵架、對打起來。

老師跟我說起此事的時候,

滿臉佩服,

直說瘦小的女兒

居然有不容小覷的力量,

聽得我一驚一乍。

 

身為父母,我也有私欲,

女兒的安危

才是我最在乎的事情,

畢竟善良的前提

是要懂得保護自己。

我在腦中思索,

女兒回家後

該怎麼跟她溝通這件事。

如果是以前,

我可能會幫孩子

「圓一個美麗的世界」,

選擇對女兒這麼說:

「或許欺負他的人也沒那麼壞,

可能是想跟他開玩笑。」

「你是不是要小心一點?

那麼瘦弱還敢跟男生對打?」

「遠離他們,

不要讓媽咪為你擔心,

可以嗎?」

「胖達不能總要別人幫忙,

他要學會保護自己。」

光是「或許欺負他的人也沒那麼壞」這句話,

就顯露了我當父母的人性,

背後的意思是

我認為教養就像相機的濾鏡,

要幫孩子過濾掉世界的陰暗、人性之惡,

留下純淨和美好給孩子。

「小心一點」「遠離他們」

則顯露我出於保護女兒

而產生的自私心態。

唯獨要胖達強大起來,

是發自內心真正的盼望。

 

但如今,

面對逐漸長大、產生自我意識的女兒,

我認為有必要修改自己的教養方向。

孩子處理事情的做法

與經驗如果遭到父母全盤否定,

那些經歷就無法成為他成長的資源,

反而會變成絆腳石。

此外,當父母用道德去勸說孩子,

也會不小心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控制他,

讓孩子心懷愧疚,備感壓力。

孩子必須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

練習和自己的內在拉扯,

然後長出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很多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未必是真的「好」,

只是沒有機會放蕩做壞事而已,

因為他被父母嚴密看守和保護;

一旦他有能力

掙脫父母的控制去使壞,

傷害的力量往往令眾人吃驚,

很多無差別殺人的加害者

或許都是如此。

 

 

孩子的「壞」也許

是大人「好心」教出來的

如果我繼續堅持說善意的謊言,

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首先,孩子會疑惑,

為什麼自己看到的世界

和父母口中的完全不同?

父母用道德過濾的世界

固然純淨美好得令人嚮往,

卻將人性之惡完全隱藏起來,

背離了真實世界。

接著,孩子會在自我經驗

與道德的抗爭中手足無措,

不知該相信自己,

還是相信父母;

遇到事情怕受傷害,

不敢有所作為,

更害怕自己的做法

遭到父母責罵,

變成一個什麼都不敢做的孩子。

 

再接下來,

進入青春期的風暴中,

過度分泌的荷爾蒙

或許會將長期累積的

「不敢」轉為「什麼都敢」,

純粹為反對父母師長而反對。

就像《麥田捕手》裡的主角霍爾頓,

他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

討厭偽君子、虛假的人;

他是大人眼中的壞孩子,

做任何事都不入大人的眼,

但我們可曾想過,

孩子的「壞」也許正是

大人「好心」教出來的?

師長和父母為了保護孩子

免於痛苦和傷害,

編織善意的謊言,

製造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卻扭曲、阻撓了孩子的成長。

我很慶幸孩子願意對我訴說

自己遭遇的事。

很多情況下,

孩子只是需要一個

可以傾聽他的窗口,

如果父母過於急著

想找出解決方法,

也許會讓孩子覺得不被父母信任,

從此關閉溝通的管道。

選擇尊重孩子的生命經歷

和體驗很困難,

卻是父母最該努力

去做的一件事。

 

 

真的愛孩子

就把真實的世界還給他

故意欺負別人的孩子,

是「看得到」的惡,

但也別忽視弱者的生存方式—

刻意製造令人憐憫的情境,

讓朋友或大人主動伸出援手,

也是孩子會採取的「手段」之一,

算不算是另一種「看不見」的惡?

那也是孩子用來

保護自己的生存方式,

沒有能力與加害者對抗,

那麼就吸引關注,

讓他人來保護自己。

 

保護弱者乍看是仗義的行為,

但人性只有在確定自己

占上風或有後援時,

才會出手相救。

看似仗義,

其實也是在顯示自己

有能力保護弱者。

 

然而,人的可愛之處

是有惡必有善,

善惡混雜是每個人共同的本性。

故意欺負別人的孩子,

在班級對班級的競爭裡

卻是出力最多的。

常被欺負的胖達,

說到吃卻最厲害,

也常常分送食物給其他人。

出手相救的女兒,

是天性愛好歡樂的孩子,

希望朋友可以幸福。

沒有絕對惡之人,

也沒有絕對善之人;

人有強大的地方,

也有脆弱的時候。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

 

別讓孩子掉入非黑即白的

二元對立世界,

要在孩子漸漸長大時,

教孩子跳脫這種基礎思考模式。

真實人生沒辦法跟童話一般

永遠有happy ending,

更無法如考卷上的問題一樣

有標準答案,

當孩子以獨立的身分

對待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也會用

真實的模樣對待孩子。

 

我沒給出標準答案,

只是把這些問題扔給孩子去思考。

教養不該只有知識的傳遞、

道德觀念的強迫灌輸,

更應該多鼓勵孩子

接觸真實的世界,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

探索生命的真相。

父母要捨棄使用濾鏡,

取而代之的是要以陪伴

協助孩子去經歷一切,

讓孩子從自身經歷中

習得一套面對世界的方法,

那才是他一輩子受用無窮、

足以讓他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

 

本文摘自《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

作者:  雙寶娘(譚惋瑩)、出版社:方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Naomi)

(首圖/shutter stock)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