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教育規劃金到底該給孩子多少呢?每逢寒暑假,出國遊學的行程更是許多父母,想替孩子安排「深造」所選擇的方式。算一算,你孩子的身上花了多少錢呢?如果換算成一筆投資交易,是賺還是培?高學歷是否將決定工作就,也是我們該關心的議題。
文 / Money 錢
拼命存下教育金 那你的退休金呢?
一位單親媽媽,在退休前夕,收到兒子從美國捎來的信。奇怪的是,信中還夾著一張 3萬美元的支票,她開心地想:「一定是兒子要接我去美國住,還給我旅費,真是貼心。」但事實剛好相反,信中寫到:「媽媽,我與太太討論後決定,不歡迎妳來美國和我們一起住,如果妳認為對我有養育之恩,我用市價計算,大約 2萬多美元,再加一點利息,總共還妳 3萬美元。」
單親媽媽看到兒子寫的絕情信,頓時悲從中來,腦海中不斷浮現她從年輕時拼命工作,幫兒子存教育金,供他到美國念書,讓他在美國定居,為的就是希望退休後可以到美國依靠兒子、享清福。含辛茹苦卻換來晚景淒涼,這時她才頓悟,原來養孩子是責任和義務,但老後想依靠孩子,可是天大的錯誤。
花千萬養出博士 兒子大吼為何要工作
不只這位單親媽媽,一位大學教授也花了上千萬元供兒子到國外念書。當兒子拿到博士學位返台後,教授還透過關係幫兒子找工作,不料卻被他大吼:「幹麼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靠租金就可以生活,不是嗎?」也有一對上流夫妻,資助兒子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回國後,媽媽幫兒子找工作,他卻覺得自己是博士,不願意做一般大學生或高職畢業生一個月 3、4 萬元的工作,每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等媽媽叫他吃飯,或是開著爸爸的跑車,用媽媽給的好幾萬元零用錢,出門擺闊購物,年近40 歲,樂得賴在家裡當啃老族。
給予栽培卻換到 缺乏生活獨立的孩子
以上這些都是溺愛型父母養出的高學歷小孩,而這些孩子也真的盡到自己的本分,並達成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專心把書念好,完全不管錢的事情,認為錢的事就是父母的事,自己不用煩惱,「這不就是父母教我的嗎?」啃老族不解地說。
就像最近震驚日本的社會新聞,一位 44歲啃老又有暴力傾向的繭居族,不但不工作,每個月花新台幣 9萬元在電玩遊戲上,甚至對父母說:「擅自把我生下來,就要擔起照顧責任,到我死前最後一刻。」後來因為父親擔心兒子傷害附近的小學生,迫不得已手刃啃老兒的性命。
猶太人從生活教起 16歲就做財務規劃
財經作家李柏鋒認為:「與其給小孩百萬元教育金,不如教他學習經濟獨立。」就像猶太人父母不會把「幫小孩存教育金」列為最重要的事,而是優先給予「生存教育」,也就是訓練小孩獨立生活,照顧自己、養活自己,用工作換取生活所需。而且猶太人把家中當作訓練小孩獨立的學習場所,包括要求小孩從小幫忙做家事、學習煮飯,因為不會煮飯就沒有資格做學問;小孩 16歲以後,則要求他們自己打工賺錢,做好高等教育的財務計劃。
每個寒暑假花數十萬元 為了出國遊學增廣見聞
反觀台灣父母卻總是把存教育金排在的第一順位,想盡辦法供應小孩一切金錢所需,甚至幫他們規劃人生。例如從小孩 13歲開始,每年花數十萬元供他們唸私立國中,認為私立學校管教嚴格,從早上 7點念書到晚上 9點再回家,小孩不易學壞;寒暑假再花數十萬元,讓他們出國遊學增廣見聞;高中繼續讓孩子念私立學校,大學念完,若還不想工作,沒關係,給小孩一筆錢出國遊學找人生方向。
賺錢、吃苦 都由爸媽吞忍承擔
這一路從小到大增廣見聞的花費,全由父母支付,所有賺錢、吃苦的事都由爸媽吞忍承擔,因此造就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願經濟獨立的40 ∼ 50 萬名龐大啃老族。「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人的天性,但是我比較希望,小孩能參與父母賺錢的過程,知道賺錢的辛苦,他必須要自己爭氣,而不是靠父母的犧牲來換取相對好的學校,這樣培養小孩反而有害他的身心狀態。」中區CFP 聯誼會會長吳盛富感嘆地說。
更多家庭理財文,推薦給您:
- 吳淡如、蕭碧燕規劃兒女教育金有一套>>家庭年收入低於 150萬,教育費勿超過__%!別忘了老後退休金
- 夫妻談「錢」說愛,走得更長久!3種「金錢出軌」現象,恐成婚姻隱形殺手...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
- 沒人發現的理財黑洞,夫妻月入10萬卻陷入貧窮循環!
本文由 Money 錢 142 期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 : 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