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事】
前言〈短進短出總是賠錢?他們奉行「緩步致富」,賺錢不離 3原則,用死薪水 10年存到千萬元!〉在職場勵志作家狄驤的眼中,多數人終其一生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許多人的志向頂多是未來 3天、一個月要做什麼,無法將眼光放遠,思考10年後、甚至20年後自己的生活樣態,又或者想要打造一台自己的印鈔機(被動收入),卻對工具、方法毫無頭緒,白白浪費了「時間」這個累積財富的好朋友!
文/狄驤
累積財富要有明確目標
或許有人會問「想要不工作就有足夠的收入維持生活」、「想要花錢時不需看價格」的目標不夠明確嗎?對安睿宏觀理財規劃經理林銘水來說,這樣的目標設定依然不明確,缺乏了量化數字,更遑論能因此找到適當的工具以及可執行的方法。他建議還在努力工作、存錢的年輕族群,一定要善用時間價值累積財富,而做法就是量化目標+尋找適合工具,並及早開始。
做法 1 根據期望的生活方式量化目標
林銘水建議可從需求角度來設定自己的量化目標,包括究竟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在該生活方式下每月需要的生活費用是多少?例如小資女小貓計劃60歲退休,預估可以有 30年的退休生活,接著列出退休後每年可能的支出清單,算出生活支出總費用,然後再計算出退休金缺口,即「預估所需要準備的退休金總額」減去「已經準備的3個退休帳戶總金額(勞保+勞退+已自存的退休金)。」
根據這個退休金缺口以及所需準備的時間,來計算出需要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然後鎖定符合的理財工具,或者以資產配置的方式來達成,此時投資人能明確知道在如此情況下,自己應承擔多少風險。
退休已 6年多的蛋黃哥也是在退休前幾年及早做準備,除了確認工作多年在職業退休金帳戶、社會福利帳戶裡的存款(可每月提供固定現金流入),是不是足夠支付退休後設定的自在、精彩生活目標外,還趁著下班時間參加各項培訓課程,並拿到證書。6年來的退休生活比原先預定的還精彩,蛋黃哥同意這都是因為有財務支持的結果。但是,並非人人都可以像蛋黃哥一樣幸運,只靠工作收入來存退休金,多數人必須透過投資理財來額外準備,所以,挑對適合工具成為存退休金的重要一環。
做法 2 依據個性與年化報酬率選對適合工具
正統的做法是,目標金額=每月投資金額×年化報酬率× 投資時間,當時間與投資金額固定時,年化報酬率也跟著決定,當然理財標的或資產配置範疇也因此定調。然而,回到實際操作面,每個人適合的理財標的並不相同,例如小東只愛買累積型的基金來賺資本利得,但小貓偏重能每月配息的債券基金;股海老牛買基金容易賠錢,短線進出股票也賺不多,最後靠存股賺現金股利;狄驤則是靠創業打造現金流,目前正享受退休生活。
做法 3 及早開始勿以利小而不為
投資需要資金,先累積一桶金是專家們一致的建議。以小貓為例,除了一直努力工作賺錢,還充分發揮「勿以利小而不為」的精神,一方面用信用卡消費盡量延後付款,但原則是不欠卡債,另一方面是盡量讓手中的錢都能利用時間創造更多價值。實際做法有 1. 每月領薪水不先繳稅,到報稅時一起繳; 2. 善加利用銀行的免費服務次數,或勤跑各家銀行,以不付跨行提款、跨行轉帳費用為目標,即不給銀行任何一元不該付的費用; 3. 積極尋找能提供高利率或優惠的銀行、投信、基金平台等。
小貓再以存旅遊基金為例解釋,因旅遊基金不能有一點賠錢的機率,就以銀行定存準備,例如隔年7月計畫出國,往前推到 4、5月份是刷卡付旅費時間,信用卡帳戶扣款在 6月,於是配合信用卡扣款日期例如每月 2日,然後從今年6月起,每月只要有 1萬元(銀行定存最低要求)以上的結餘,就以明年6月2日到期設定定存,每月重複做同樣的事直到隔年5月(銀行定存存期最短可設定1個月),此時至少約準備 10萬~12萬元。
東付一點、西付一點 很傷荷包
小貓強調,一開始做可能有點辛苦,但不該付給銀行的就要堅持,否則東付一點、西付一點,就如同水龍頭一直漏水,很傷荷包。再者,現在透過網路銀行存定存相當便利,有閒錢就存定存,賺取比活存稍高的利息,或者投資基金時找能少付手續費的通路投資,如此養成習慣與紀律後就能積少成多。請看下一篇〈退休金看似足夠,但 失智、失能的養老費更可觀!壽險不用花大錢,他靠 3原則 替自己備 10年長照費〉、〈3方向規畫日常用錢,省錢不用虧待自己! 小資族也能存錢去旅行~〉
更多存退休金的方式,好文推薦你
- 用這招滾出一間房,外加 2千萬退休金!專家 3調整,保費減少 22萬,9年實踐買房夢!
- 「打造」被動收入 4部曲、3要訣,陳重銘身兼 2職、不買車,用一桶金讓股利滾雪球、股票自行繁殖!
- 40歲才規劃退休太晚了!「目標日期基金」靠 3項自動機制,80歲還能有 4成現金在身上!
- 每月存1萬,退休金7年就翻倍!專家推薦3招絕活,教你打造退休金大水庫
- 錢「這樣存」,退休後 還能每年出國2次!透過「這工具」月存25K,不到 20年 就能存到 1500萬
本文由 Money 錢 141 期 授權轉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