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領到股利就是賺到了?
其實你踏入了陷阱...
很多人以為領到股利就是賺到了
但其實不曉得,股利發放當下
也就是除權息日,
股價也會相對應調整下跌
例如:A 公司股價 30 元,
配息 2 元,則除息日當天股價會變成 30 - 2 = 28 元
除息前你持有 A 公司的價值是 股價 30 元
除息後你持有 A 公司的價值是 股價 28 元 + 股利 2 元
你發現了嗎,總價是一樣的
所以其實領取股利的當下,
投資人並沒有真正賺到股利。
「填息」才是關鍵
怎麼樣才算是真的把股利賺進口袋?
答案就是「填權息」
什麼是填權息呢?
發完股利後,
股價上漲回除權息前價格
以上述 A 公司的例子
發完股利,股價變成 28 元,
等待上漲回 30 元的時候,
就是填息, 2 元的現金股利才能算是真正賺到
實務上常見的情況有 3 種,
真正獲利的是「這一種」情況
想知道嗎...
我們繼續看下去...
領取配息,切記「填權息」才是重點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
不是只有開心收到股利就好,
還要關注後續股價有沒有辦法回到除息之前,
這樣才是 填權息
除權息的意思與填權息相反,
前者是「配發」,後者是「填補配息的缺口」
除息:意思是分配現金
發放現金股利,只是把錢退給你,
所以股價會跟著調整下跌
EX:
除息後價格 = 除息前價格 - 現金股利
19 元 = 20 元 - 1 元
除權:意思是分配股票
發放股票股利,指示把股數增加,
但股價也會跟著調整下跌
EX:
除權後價格 = 除權前價格 ÷ (1+1÷現金股利)
18.2 元 = 20 元 ÷ ( 1 元 + 1 元 ÷ 10 元)
拿到股利 V.S. 股價上漲
先給個思考題:
一檔上市櫃咖啡廳,股價 20 元
假設有以下 3 種情境
情境一:發放 1 元的現金股利
情境二:發放 1 元的股票股利
情境三:股價上漲 1 元
哪一種情境,投資人才是真實獲利呢?
情境一、發放 1 元現金股利
發放前價格 = 20 元
除息後價格 = 除息前價格 - 現金股利
19 元 = 20 元 – 1 元
也就是說你獲得了現金股利 1 元
但損失了 1 元的價差
現金 = 1 元,相當獲利 1 元 / 20 元 = 5%
價差 = -1元,相當損失 (19 元 - 20 元) / 20 元 = -5%
一來一回,等於沒賺,
而且獲得的 1 元現金,可能還需要課稅。
情境二、發放 1 元股票股利
發放前價格 = 20 元
除權後價格 = 除權前價格 ÷ ( 1 + 1 ÷現金股利 )
18.18 元 = 20 元 ÷ ( 1 元 + 1 元 ÷ 10 元 )
也就是說你獲得了股票股利 1 元
相當於增加 十分之一的股票
但損失了 20 - 18.18 = 1.82 元的價差
股份 = 1 元,相當增加 18.2 * (1 ÷ 10) = 1.82 元的市值
價差 = -1.82元,相當損失 1.82元 的市值
一來一回,等於沒賺,
而且獲得的 1 元股票,同樣需要課稅。
情境三、價格上漲 1 元
價格 = 20 元
上漲 1 元,價格到 21 元
實質獲利就等於 ( 21 元 - 20 元) ÷ 20 = 5%
而且資本利得不需要課稅
扎扎實實賺到了 5 %的獲利。
只要無法填權息
就永遠沒有實質獲利
不管是賺股息還是賺價差,
只要價格無法上漲,就不會有實質獲利
因為填權息也是股價上漲的一種形式,
但股價要有辦法上漲,獲利就至少要持平或向上
如果獲利持續衰退,投資人存在多都沒用
可能還會血本無歸,賠了股利又賠了價差。
台股 1700 多檔
填權息天數表
以下整理了所有台股上市櫃公司
2018 年有發放股利的清單
計算其是否已完成填權息 (截至 2019 / 7 / 9)
加碼計算填權息的天數,
天數越短,表示除權息後,
股價越快上漲回原本價格,
也就是投資人越快獲利入袋的天數。
完整清單連結請至社團領取
清單連結(點我領取)
延伸閱讀歡迎『加入社團』!
有問題歡迎到社團與我一起討論喔
(圖片來源:股人阿勳-不盯盤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