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為什麼人常常不快樂?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人往往放大檢視自己的損失,並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對損失感越敏銳,越痛苦。適時地轉念吧!與其回過頭事事計較,不如把握好當下,創造屬於你的美好!
文 / 熊仁謙
其實,情緒有千百萬種,正面的、負面的、平和的、激動的,但我們一般用到「情緒」這個詞,幾乎都不是在講什麼好事,這是為什麼呢?我在 Google 搜尋引擎輸入「情緒」二字時,跑出來的第一頁資料,依序是:情緒來了怎麼辦、負面情緒、撫平情緒、療癒情緒、情緒枷鎖、情緒陰影。就連我們平常在說一個人很「情緒化」時,也並非一種中性用詞(中性用詞應該是「感性」)。
「情緒」為什麼會遭到「汙名化」呢?
根據印度哲學的主張,情緒源自感受,而一般我們會感到特別強烈的情緒,都是跟負面感受、也就是「損失感」有關的。曾經有實驗顯示,人在損失一塊錢跟得到一塊錢的情況下,對於「損失一塊錢」的敏感度遠比「得到一塊錢」來得強烈得多。這種心態在行為經濟學上稱為「稟賦效應」,也稱為「損失規避」。
芝加哥大學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者向受試者推銷一堆馬克杯,告訴他們,一個馬克杯只要四塊美金,結果大多數人都不買。接下來,實驗者將馬克杯免費贈送,沒多久就送完了。又過了一會兒,實驗者希望能夠從受試者那邊用六塊美金的價格買回馬克杯,卻發現很少人願意把免費得到的杯子以六塊美金賣出去。
損失時感受到的痛苦 遠超過獲得時的喜悅
過去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做過許多類似實驗,皆得出一個違反理性的結果:我們對於「損失」和「獲得」的認知落差,使我們在損失時感受到的痛苦,遠大過於獲得時的喜悅。日常生活也常見這樣的例子。你今天在上班路上,意外撿到了一百塊,本來非常開心,結果不小心上班遲到了,被扣了五十塊,心情受打擊的程度,居然遠比撿到一百塊的喜悅還強烈。
然而,從客觀結果來看,我們還是多得了五十塊,卻沒有因為這個結果感到喜悅,反而聚焦在「損失了」五十塊的難過感受當中。這種心理效應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呢?那就是人對「損失」的感受極度敏銳,好比一名賭徒在賭場贏得一百塊美金時,你如果要他回家,這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他輸了一百塊美金,你要他這時候就回家,就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對他來說,贏一百塊和輸一百塊,是截然不同的事。損失一百塊給他帶來的痛苦感受,遠遠大過贏得一百塊的快樂。
越來越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行為其實是不理性的。正因為我們的感受不一樣,才會不理性;而這裡的感受、特別是會帶來負面情緒的感受,就是所謂的「損失感」。而我們對損失感的敏銳度,讓人更加難以忍受由此而生的負面情緒。
閱讀更多好文,成就更好的你:
- 外科醫生 林靜芸的體悟:別急著「趕路」,以免人生「提早打烊」!
- 一個人的失敗始於脾氣!真正高層次的人都懂得「控制 脾氣,溫柔說話」!
- 為什麼佛法說:夫妻是緣、兒女是債,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這個值得分享!
- 別讓說話的「音量」,暴露了內在的「修養」!
- 逆境時,要相信:上天一定 另有安排!
本文摘自《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作者:熊仁謙、出版社:究竟
(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St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