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球選手打球要吼叫?經濟學人解密:叫越大聲越有機會贏!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

  • 2019-07-08 11:33
  • 更新:2019-07-08 13:47

為什麼網球選手打球要吼叫?經濟學人解密:叫越大聲越有機會贏!

(圖/shutterstock)

在頂尖網球界裡,吼叫(grunt)

如今已屬稀鬆平常的行為,

就像拿下一盤時要握拳振臂自我激勵、

出差錯時要往教練的方向爆粗口一樣。

「吼叫」這個詞其實過於狹隘。

當今職業網球選手發出的叫聲有千百種,

有的像受傷時的怒吼,有的則彷彿發狂似的尖叫。

從前的球賽只有安靜的你來我往,

期間穿插著球拍擊中網球的清脆響聲,

但這樣的日子早已不復存在。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網球選手的吼叫幾乎

如同直升機般大聲

在板球當中,球員會透過話術干擾敵方的專注力;

在棒球裡,選手在漂亮的打擊之後會將球棒拋向空中。

有些選手與觀眾將這些視為球賽的惡習,

網球中的吼叫也不例外。

這三種惡習都已存在數十年。早期的網球界裡,

最知名的吼叫者是吉米.康諾斯

(Jimmy Connors)和

約翰.馬克安諾(John McEnroe)。

他們是1970和1980年代的兩位球星,

完全不是以球場上的彬彬有禮著稱,

而是以誇張、賣弄式的叫聲聞名。

依他們自己的說法是:

在特別費勁的你來我往當中,

呼吸會變得格外用力。

莫妮卡.莎莉絲(Monica Seles)則更進一步,

1990年代,她開啟了每擊球一次就尖叫一聲的作法,

顯然無關用力與否。

莫妮卡.莎莉絲的教練是尼克.波利泰尼(Nick Bollettieri),

這位美國教練還有其他幾位成功且習慣吼叫的門徒,

包括安德烈.阿格西(Andre Agassi)、

威廉絲(Williams)姐妹以及

瑪麗亞.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

波利泰尼宣稱,

吼叫是一種「有效釋出能量」的戰術。

莎拉波娃的吶喊音量時而超過一百分貝,

簡單來說,這幾乎如同電鋸或直升機般大聲。

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是另一位慣於吼叫的球星,

這讓對手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之氣結。

不過即便是「史上最強」

(GOAT,這是球迷為費德勒取的封號),

費德勒在情急時也同樣會吼個幾聲。

 

 

研究顯示,吼叫的確能

帶給網球選手明確的優勢。

有兩份針對大學球員的研究發現,

當球員吼叫時,

他們發球和擊球的速度可以提高4%至5%。

這兩篇論文的作者皆指出,

類似的效益也會出現在發出叫聲的舉重和武術選手身上。

最有可能的原因在於,

透過吼叫,

運動員的核心肌群

會產生額外的張力。

(中略)

 

吼叫亦可以影響對手

如果運動員有意進一步釋放內心的吶喊,

那麼也該瞭解這些叫聲對敵手的影響。

有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觀看影片,

並猜測影片中網球打擊的方向。

該實驗發現,當接收到突發性的雜訊噪音時,

受試者的反應時間也會受到阻礙。

這種情況之下,

受試者需要額外的三十毫秒

才能判讀出擊球的方向,

通常球已經差了兩英尺距離。

這些受試者都只是業餘網球員,

但職業選手或許更加仰賴擊球的聲音,

因為他們能利用聲音猜測網球的旋轉狀態。

 

 

吼叫的效益擁有這麼多具說服力的證據,

贏得網球比賽的好處又如此可觀

—大滿貫的總獎金通常高達四千萬至五千萬美元

—所以任何靜悄悄的網球賽才該是不尋常的事。

管制過分吼叫的行為似乎不太可能。

早先曾有傳言指出,

未來球場上將配備「吼叫測量儀」,

藉此制定最高音量限制,

但是五年前這項謠傳早已不了了之。

如果一位球員對敵手造成了「蓄意干擾」,

那麼裁判有權將得分判給對方,

但這在實務上鮮少發生。

「請保持安靜」是裁判最愛使用的指示,

但僅適用於觀眾。

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裡,

網球迷仍得繼續承受

這些不得體的叫喊了。

 

 

本文摘自經濟學人109個世界常識

作者: 湯姆.斯丹迪奇/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Lenox)

(首圖/SHUTTERSTOCK)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

CMoney官方原創文章

CMoney官方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