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婚前,我們夫妻無止盡的爭吵,
從決定暫時分開住那天起,就進入了緩和狀態。
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喝酒,週日的時候還會一起去郊外。
不再浪費那些不必要的感情之後,
我們甚至可以看著對方的臉開懷大笑。
但只要提起「那天」的事情,
彼此又瞬間變得情緒化起來,
開始用語言刺傷對方的心。
因為那是讓我們關係走到現在這個地步的決定性事件。
我們至今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絲毫無法體諒對方。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甜蜜的婚姻
只是彼此在做表面
不過就在十分鐘之前,先生還在我面前烤著肉,
又因為提起了一些事,突然就生氣了。
先生氣憤的離開,留下我一個人獨自喝著酒。
那時候正好是晚餐時間,
越來越多家庭進來餐廳用餐。
獨自一人處在這些和樂的家庭中,
我又點了一份豬皮打算繼續吃。
我邊喝酒邊想:
「這應該就是我跟先生分開之後的樣子吧!」
就在我聳了聳肩且深深嘆了口氣後,
先生又出現在我眼前了。
先生說是為了讓彼此有冷靜的時間,才短暫離開。
再次看到先生回來時,我有點驚慌,
但內心一下子就釋懷了,甚至還有點高興。
我們不再談「那件事情」,轉移了話題,
在彼此的心情都很愉快時才回家。
乍看之下,
我們的關係好像很好,
但這些都只是表面。
因為我們不去碰觸樹根,
而是輕輕撫摸樹葉而已。
終究是到了我必須搬走的那天,
我正在打包行李的時候,先生打了電話過來,
問我搬家費用和週末兒子住處的問題。
坐上搬家公司的車後,
到新住處的途中我跟卡車司機整整聊了一個小時。
司機問我結婚幾年後,說了句讓我意想不到的話:
「結婚都五年了,還好像是新婚夫妻喔!」
什麼?現在我可是帶著行李要離開家的人,
這是什麼話呢?
看著我直搖手後,司機接著說:
「剛剛講電話的氣氛很甜蜜啊!」
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一次。
那是搬家的隔天,住在大田的作家招待了我。
那位作家是我在曾參加過的讀書會認識的。
她聽說我很會喝酒,
也想跟我聊一聊,於是主動跟我聯絡。
我直接對作家說:
「其實……我好像會跟先生離婚。」
說完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在沒見過幾次面的人面前,
如此自然的說出這些話,實在很帥氣!
我們喝得很愉快,正想多去買幾瓶酒的時候,
突然接到先生的電話。只是一通問新住處是否會冷?
週末兒子可以過去嗎?的問候電話而已。
最後,我們互道了「晚安」才掛了電話。
掛完電話後,作家睜大眼睛問:
「這是要談離婚的夫妻會有的通話嗎?
會不會太甜蜜了?」我告訴作家,
我猜是因為我跟先生維持著不帶入感情的距離,
所以才能如此互動。
那位作家依舊非常好奇,不斷地問我問題,
為了滿足她的好奇心,我也毫無保留的據實回答。
最後我跟她說,我跟先生彼此愛著對方,
只是性格不合才暫時分開住。
沒想到這些話反而讓她陷入悲傷。
(我再也不想去辯解「其實不是那樣」。
因為嘗試了好幾次後,
至今才了解,人們是不好說服的。)
不論是卡車司機,還是作家姐姐都只看到表面。
我跟先生其實處於相當防禦的狀態。
那些沒解決的情緒層層堆積,
我們都努力不去碰觸。
只是單純地說些日常生活的事,
讓婚姻放長假
給彼此喘息的空間
休婚,也就是婚姻的休假,
彼此的角色暫時中斷的意思。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或獨特的角色分擔或存在,
一般來說先生身為一家之主負責經濟來源,
妻子則負責家務和育兒。
我擺脫了結婚這個架構下的義務,
再次回到結婚前的狀態。
在婚姻狀態中無法逃避的婆家和娘家的關係也暫時停止,
現在的我感覺興奮且自由自在。
但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情感,
心裡都需要特意去中斷,讓我依然感到困惑。
(中略)
我和先生、孩子住的家,家裡的客廳也兼書房。
客廳其中一面牆全是書架,架上擺滿了我這十多年來所買的書。
從單身到結婚後,我至少搬了五六次家。
雖然每次都會丟棄一些,但至今還留有三百多本書。
要搬去新家的前一天晚上,我坐在書架前呆呆望著,
看來是無法全帶走了,必須有所抉擇。
隨時都可以閱讀卻從沒碰過的書、無法再次閱讀的書……
感覺每一本都是那樣的特別。
經過一段時間的挑選,書架上的書少了一半。
那就是那個家最後的風景。
四天後,我接到了先生的電話,
先生問我剩餘的書是否可以丟掉。
我內心其實很希望可以保留下來,
但同時也想起廁所外留言板上的訊息:
「為了要搬進來人,請把位子空出來。」
就這樣,因為休婚,
我們不再做表面功夫了。
點選文章,看中年以後,
該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
本文摘自 休婚
作者: 朴是炫
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Lenox)
(圖片/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