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一個夏天的雨後的傍晚,
水泥地上有一灘灘的小水窪,
倒映著路邊的小樹,很有意思。
一位媽媽提著一大袋東西走在前面,
孩子跟著媽媽。
突然,對路邊的水窪發生了興趣,
在水窪裡啪嗒啪嗒踩個不停。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同件事情反應卻不同
媽媽看到孩子踩水,頓時火冒三丈,
一把將孩子拉出來,不住地批評他。
孩子留戀地看著水窪,
對於媽媽的話,根本沒有聽見。
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一位媽媽和孩子身上。
只不過這位媽媽並沒有生氣,
反而和孩子一起玩起來,
最後媽媽和孩子都非常盡興。
走路對孩子是種快樂
當孩子一歲到兩歲之間,
會對走路非常感興趣。
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會對行走這件事感到非常鼓舞,
讓他欣喜不已。
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一個特點:
哪裡不用不走哪裡,哪裡髒往哪裡走。
但,這件事會在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激烈的衝突。
“哎呀,太髒啦,孩子快出來!”
“不能踩水,如果衣服打濕了,感冒怎麼辦?”
“喲,寶貝,那裡有坑,可不能走哦!”
日常生活裡,這樣的話經常聽見。
走路是孩子的發展力
兒童心理學家蒙台梭利曾說:
“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幾裡而不覺得累,
是因為他們在走路的時候不想承認那樣有目標。
小孩子學習走路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能力,
建立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
沒有節奏,沒有目標,
四周的景色吸引著他,鼓勵他繼續前進。”
如果,處於行走敏感期的孩子,
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這敏感期就會延遲到3歲,
甚至4歲的時候,
甚至會導致孩子的創作力
和想像力都要比同齡的孩子差。
成長是每一個孩子的必然經歷,
行走自然也不例外。
行走讓孩子體會到了真正的自由,
讓孩子從需要幫助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成就感。
而且,行走還能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
促進孩子學習其他更加複雜的技能。
了解敏感期的孩子
所以,對於處於這個敏感期的孩子,
家長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
處於行走敏感期的孩子,有的喜歡上下樓梯,
有的喜歡爬坡,有的喜歡滑梯……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是不一樣,
所以家長要瞭解孩子的興趣所在。
孩子之所以這些地方,
是因為孩子需要反復去感知腿腳的功能,
家長不應代替孩子的想法,總是抱著孩子走路。
家長要做的就是:
孩子走,家長走;孩子停,家長停。
其次,家長要避免情緒煩躁。
面對孩子的反復試驗,有些家長會覺得沒意思,
而且為了保護孩子,家長不得不操很多的心,
所以有些家長會為了省麻煩,
寧願把孩子抱在懷裡也不願意讓孩子繼續走路。
但這樣做,其實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無端延長了孩子的敏感期。
第三,不要擔心孩子摔倒。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去自由的走路,
原因就在於擔心孩子摔倒。
不過,這個想法其實是多餘的,
因為哪裡有不摔倒就學會走路的孩子呢?
孩子只有經歷過“跌倒”,才會“爬起來”。
如果在孩子應該“跌倒”的年齡而沒有跌倒,
那孩子就很可能在不應該跌倒的時候跌倒了。
對於孩子來說,小小的跌倒並不是什麼大事情,
只要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即可。
第四,不要給孩子穿帶聲音的鞋子。
給孩子穿那種吱吱響的鞋子,
可能大人會覺得很好玩,但對孩子來說,
卻會影響他對周圍的觀察,
讓孩子變得心煩,甚至要求媽媽抱他,
而不願意再主動地去探索他的腿帶給他的力量。
最後,學步車的使用問題。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學步車,但如果使用不當的話,
可能能夠會導致寶寶走路姿勢不正確。
而且學步車不能太早使用,也必須要買正規廠家的,
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來,
否則就可能因使用不當而讓孩子受傷。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CMoney 責任編輯 /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