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50plus
去年4月14日,已在歌壇28年的萬芳,
於台北市「小巨蛋」舉行「時間仍然繼續在走」演唱會。
以光陰釀造的感動留存不散,仍有聽眾到她的臉書分享心情。
這些歌陪著歌迷、也陪著萬芳自己走過生生長流,
雙方從20來歲至50的歲月領悟盡在其中。
大家的每一人生階段,恰好也共擁若干代表作。
更美妙的是,
隨著生命大河支流的方向不同,
重唱重聽這些歌,
也有不同沿岸風景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位歌迷(左)多年來每場萬芳演唱會必到。其實他與她並無私交,就是單純憑著音樂默默交心。
唯有經過歲月,
才會明白真正的自己。
就以〈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這萬芳出道的第一首歌來說,
當時她才23歲,卻唱著:
「穿過人群悲歡離合,
誰不盼望離少聚多……。」
「包括寫詞的姚謙,那時候一樣還不到30歲。」
萬芳笑著說,你看,大家是不是也常遇到
「2、30歲的老人」呢?
當年的她面對世界,亦有很多自以為是的通透。
「現在又唱這首歌會覺得,
以前……,就是在唱歌。
現在,是在唱生命的經過。」
她終於有比較多的微笑,
去看待當初處在當下的「苦啊。」
時隔近30年重錄出道之歌,
萬芳能以平常心看待時間的流逝,
以及接受真正的自我了。
長大了和過去和解,
也擁抱一下現在的自己
當初多苦?
「新不了情」這首她27歲(1994年)時推出的歌,
華人世界KTV必點。
但萬芳坦白:這首歌完全唱的就是自己,
錄音時她可是一直哭、
一直哭著把這首歌唱完,「字字句句都是痛。」
20多年晃悠,唱這首歌的心情有何不同?
萬芳立刻爽朗回答:「很不一樣!」
如今,她只要唱這首歌,
前面都會先口白一段:請想像,
把曾經讓你們很傷心的那個人叫來,
帥氣地說,「欸,我原諒你了。」
「我們沒有辦法把傷痛帶著走,
這樣會生病,甚至變成癌症。
最後苦的還是自己。」
「這分深情,難捨難了……」,
27歲時的萬芳邊哭邊錄「新不了情」。
24年過去,如今邊唱邊祝福人。
她如今這麼告訴歌迷,
近幾年她唱「新不了情」都是帶著「和解」的心,
歌迷也可以帶著和解的心聆聽。
「現在長大了,應該疼一下過去的自己,
也擁抱一下現在的自己。」
長大了,應該疼一下過去的自己
也擁抱一下現在的自己
輕描的雲淡風輕,其實萬芳為了討論「內在」,
有一陣子甚至去找心理諮商師。
她後來承認:「面對自我喔,
比面對愛情的分手要難上一~百~萬~倍。」
她也逐漸意識:「我原來是這樣的人。
那麼,為什麼要去否定?愈否定愈是那樣的人。」
關於萬芳是什麼樣的人,
完整的答案只有她明白。
但她願意舉出自己的一些人格特質,
分享長時間蛻變的經驗。
「我某部分的個性是有一點叛逆的,
只是叛逆期比較晚。」
譬如,2002年她的唱片合約到期,
接著有很多公司來找她談。
只是她發現大家都在談錢,
但是卻沒人問她想創作什麼音樂。
萬芳不想再如此攪和下去,
當時她索性這麼想:
「不要玩了,等五十歲再出專輯吧。」
她開始以獨立的方式工作與生活。
從2002到2010年這暫停發片的時間,
她可沒閒著,而是做了不少不一樣的嘗試,
例如演戲、主持廣播節目。
還上了眾多課程,包括聲音、瑜珈、靜坐、重訓、游泳等。
她也參與2007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
獨立創作一齣「萬芳的房間劇場」。
「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表演。」萬芳非常肯定的說。
當時她就是在一個很孤獨的狀態下獨立創作,
思考與這世界的關係。
最後,從她是一位被矯正一半的左撇子開始,
萬芳向世界提出一連串詰問:
「為什麼女生一定要怎麼樣?……
為什麼用否定自己來呈現自己的乖?」
以前的工作,是為了符合別人的要求。
成熟了之後,工作必須與自己的心貼合。
如同她的演唱會名稱「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不同年紀的萬芳,有不同的人生體會。
43歲時,她推出了「我們不要傷心了」專輯,
包括「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這首歌:
「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
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強壯。
當寂寞來的時候,會心痛。
親愛的,我和你都一樣。」
那時候的萬芳,
開始經歷了各種各樣生命的離別──有朋友因病過世,
也有人選擇主動離開人世……。
她見到了更多在角落之中每個生命隱藏的難處與不容易。
經歷了分離與辛苦,
慢慢的,她開始領略「愛自己」的重要性。
愛自己,
要花時間慢慢覺醒
「愛自己這件事,我也是慢慢覺醒的。」
五年級生萬芳說,
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被制約的環境裡成長,
被傳統價值、被學校教育、甚至被父母制約。
「小時候如果說愛自己,幾乎就等於自私。」
當她逐漸長大才明白:這兩件事不必畫等號。
因為我們處在一個,
「我是在為你著想、所以我犧牲奉獻」的主流價值觀之下,
這反而可能會讓人製造出很多「自以為是的善意」,
不但自己不一定舒服,對他人來說也不見得自在。
當彼此都是處在「非我」的狀態,
反而會扭曲人與人的關係。
因此,
愛自己不是自私,
而是能「聆聽自己真實的聲音」,
接受自己的情緒,包括憤怒與傷心。
真正認識、理解自己,
才能真正的去愛人、愛世界。
時光繼續往前推移。
2012年,萬芳動念想做一張和
「生命的河流」有關的專題,
表達更多真我。她體悟,
如果生命是一道河流,
那麼生命的分支就像支流,
會走到很多不同的地方、狀態與風景。
「過去我唱了非常多的情歌,
進入不同生命階段之後實在是覺得,
在愛情之外,人生還有很多很多種情與愛的。」
「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專輯因此成型,
她在同名歌曲中吟唱著:
「我常常和別人擁抱,卻沒有抱過你。
我總是耐心聆聽別人,卻總是忽略你……。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不想遺憾留在心底,
我很想說,並且想要現在告訴你:我愛你,我愛你。」
歌詞中的「你」,是萬芳的父親。
她坦誠,她和爸爸的情感也是走過各種階段。
時光過著過著,終於她也途經了更多爸媽走過的年紀。
「他們從前所承受與面對的,
孤獨、遺憾、憂鬱與渴望是什麼?」
寫這首歌時萬芳45歲,總算有比較多的同理心了。
50歲的幸福就是,
終於可以接受不完整。
隨著生命之河流向大海,
萬芳每一階段互異、不只是情歌的歌,
陪著眾多歌迷、也陪著自己緩步向前。
50歲的幸福,終於可以接受不完整
過了40歲之後的那幾年,
萬芳也更能理解憂鬱、甚至使用憂鬱。
歷經各種與親友的分離之後,
萬芳說,有一段時間她也會深陷其中,
不能明白活著要幹嘛。
「我生來有些憂鬱的成分。
直到年齡大一點之後,
才比較能這讓份憂鬱不要困擾我太久。」
像是,有一天她在三、四點天尚未全亮時醒來,
知道自己正處於那種狀態。
但她也只是在那當下感受自己。
「當我不去拒絕它、批判它,
它反而不會停留那麼久。
我越否定它,它就會抓得我越緊。」
萬芳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了,
也就是看著自己的生氣、傷心、憤怒、憂鬱。
而不是說:妳不可以生氣、妳不可以傷心、
妳不可以憤怒、妳不可以憂鬱。
接受自己當時就是那個樣子,然後,讓它流過。
時鐘滴答響,2018年了。
今年50歲剛出頭的萬芳說,
正因為時間會流逝,她更珍惜當下,
也有所徹悟:「在珍惜的同時卻無法強求。
我們無法過份用力,那是沒有辦法的。」
就像她在「時間仍然繼續再走」這首歌中所說:
「世事仍有它運行的規則……。」
然而,「單是祝福有時就是很棒的珍惜方式。
你必須尊重所有生命個體的形狀,
因此我們只能祝福。」
這是當下的萬芳認為非常重要之事。
「我們已經被制約這麼多年,
現在,該『去除制約』了。」
這也正是萬芳覺得的「50歲的幸福」:
終於可以接受不完整。
可以容許自己很笨、不是一百分、很不會。
然後,可以重新學習、重新來過,
享受「進步」帶來的快樂。
萬芳認為,50歲的幸福就是,終於可以接受不完整。
「還好忙到了4、50歲,現在終於能享受這些。」萬芳很開心的說。
這些因為「時間」給的好處,讓她沒有那麼害怕「老」。
尤其,她觀察有些報章雜誌報講到年齡時,
常出現令人恐懼的、很壓迫式的評論,特別是針對女性。
但萬芳以為,一個人老不老完全是心境問題。
就像她常常見到2、30歲甚至19歲的老人,
但她也遇過「6、70歲的少女」。
萬芳解釋,這不是指她在裝少女,
而是指她非常知道自己的狀態,
但是依然對世界充滿熱情,這讓人感覺她更年輕了。
「所以不要怕老!
唯有經過,才會明白這是什麼
不然都是在苦的階段,沒有微笑的機會啊。」
說完這些話之後的萬芳,
咯咯笑了好久好久,真像一位少女呢。
本文經50+ FiftyPlus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https://www.facebook.com/50pluscommunity/
責任編輯:徐靜瑩Len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