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孩子總是整個晚上在跟功課拔河?
遇到較大範圍的作業、報告、寒暑假作業,
總要在最後一分鐘求助父母幫忙,才能完成嗎?
這時,你會怎麼處理?幫孩子完成?
還是跟老師討論,給孩子少一點功課?
問題可不是責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
或是要求功課再少一點就可以解決....
以下是哈佛教育研究出來的結果,受用無窮!
家長要當孩子功課的「專案經理」
很少人會喜歡寫功課,
但功課畢竟是教育的一部分,無可避免。
當孩子怎麼也寫不完,父母快要抓狂時,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家長變身「專案經理」
不但能協助孩子完成功課,還能學更多、更好,
養成自主獨立、抗壓的自律力。
父母要當孩子的「專案經理人」,其工作是
要把「功課」這個專案的相關問題釐清。
並且從旁陪伴、鼓勵、協助孩子規劃與執行,
在他們完成時肯定他們。
繼續看下去......
父母透過以下 6 步驟,
幫助孩子喜歡學習、接受挑戰
1、釐清與溝通功課的內容和意義
先釐清「功課」本身有沒有問題。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
且從事教育工作超過 20 年的米勒指出:
很多人都對回家功課有負面的看法,
但不可抹滅的是,回家功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可以讓孩子更深入了解、熟悉所學,
也培養自動自發的習慣,
長大後解決種種問題的基本技巧。
功課,還可以增進孩子的恆毅力。
尤其在人生的路上,總會遇到不想做、
不感興趣、不有趣的事。
在做功課的過程,
可以訓練孩子未來在這樣的情況,
仍能負責完成任務的自律性。
但功課的內容,是可以討論、釐清的。
長住英國的美國演員戴本德,
曾在推特帳號上說:「孩子的功課太多了,
希望孩子可以去玩玩、畫畫或到球場上跑跑,
要怎麼制止瘋狂的功課量?」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轉發分享超過上萬。
可見功課是父母共同的頭痛話題。
附和的人說,功課製造壓力、影響親子關係,
卻不一定會學到什麼。
同樣是明星的英國演員曼福德甚至說,
曾幫孩子做功課,
用幾個小時把雜誌的內容剪下來拼貼。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
功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家長本應參與;
也有人認為重點是功課的內容有沒有意義。
功課量是否太多、太少,內容有趣、無聊,
其實因人而異,連英國政府也沒辦法說清楚。
還撤掉了對功課所發出的官方指引綱要。
但英國 BBC 報導,當父母覺得有問題時,
跟老師、學校溝通,是釐清功課負擔的重要環節。
2、換位理解孩子的處境
米勒提醒,別一味責怪孩子拖延。
畢竟,孩子從起床到回家已經忙了一天。
如果孩子有另外參加課後活動、補習,
回到家的疲累可想而知。
還要面對回家功課,父母可以想像,
換做自己,有多不想面對功課。
此時,他們需要被鼓勵與啟發,
每有一些進步,就要肯定他們。
3、運用公共空間、大桌面一起工作
在不想做功課時,把孩子關在房間,
恐怕只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更不想面對作業,
選擇逃避,去做別的事,結果就會拖得更久。
但若和孩子一起坐在家中公共空間的大桌子旁,
方便隨時討論,也有並肩作戰的感覺。
4、清書包、點功課
請孩子把書包裡的東西拿出來,一邊整理書包,
回憶每一堂課老師的交代,一邊清點功課。
無論是用聯絡簿、班級網頁登記,
還有哪些沒列在清單上的功課、
老師另外發的學習單、未來的報告,
讓孩子說明有哪些作業,
在紙上列出已經做和還沒有做的功課清單。
5、討論功課計劃
跟孩子討論要做的功課順序,
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想法,
也估計所需完成的時間。
如果家中有計時器,
可以衡量孩子所用的時間和估計是否有落差。
可以幫助他當下更警惕專心做事,
未來做出更貼近實情、可行的計劃。
也可以用來跟老師討論功課量的參考。
6、謹記父母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做功課。
父母的角色,是監督、協助規劃、激勵孩子。
在他完成每一項作業時鼓勵、讚美他。
你是第一次當父母,
孩子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社會,
彼此都需要學習成長。
多嘗試理性或有學術性的教育方式,
相信在未來的路上,孩子的好,
會成為你一生的驕傲。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