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勵志女人
生活中,常常我們「誇獎」聽話的孩子,「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是的,在傳統的育兒觀念裡,好孩子要乖。乖孩子,長大後才有出息。幾乎是所有父母為孩子認定的標準成長路線。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但事實上孩子乖就是好事嗎?
她曾經因為懂事,眼睜睜看著孩子被人抱走。她一直是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別人提出的要求,或是做的事情,明顯是侵犯她的權益,但她不敢明確的說不,她會很委婉的拒絕,還想著要很有禮貌。但是,她的內心是極其難受,可她長期的忽略自己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最後在事情上妥協於別人,妥協之後,又覺得自己很無能,很沒有用,又開始不停地數落自己,攻擊自己;她說自己的成長經歷,就像電影中的女孩。電影中女孩的父親總是用一個謊言去補上一個謊言,而女孩永遠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在成年人的眼中總是「不懂事」。
難道真正的大人,真正的成年,就是變成別人眼中的樣子?當女孩猶豫著吞下了那口狗肉,那是用自己養過的狗做成的一道菜,那時候,她終於「懂事」了,終於有了一點點成年人的感覺。然而她很清楚,那已不是「自己」的樣子。她說,看到這一幕幕的畫面,她彷彿看到過去的自己,她想起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時,是如何被塑造成別人心中的樣子、懂事的樣子。
她是從小被捏大的軟柿子
從小被別人欺負、被指責、被忽略都不敢出聲,就是因為要「懂事」。比如在現在的家庭中,孩子哭了,她正抱著孩子哄,可是婆婆非要把孩子抱過去哄。結果婆婆哄了半天又哄不好,孩子還是在哭。如果是老公快要下班回到家的時間,婆婆又會把孩子扔回給她,所以,每次老公看到她抱著孩子哭的場景,這時候大家都會說她帶不好孩子,甚至沒有結婚的小姑都教她怎麼帶孩子。
她說,她最難過的一件事情,是在月子期間,看著孩子被抱走。她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但是她的婆婆不讓她帶孩子,總是用冠冕堂皇為了她好的話語來對付她,說完就把孩子給抱走了。的確,她需要休息,但是不至於說不能和孩子一起睡覺,但是婆婆一句「需要好好睡覺」,就直接把孩子從她身邊抱走了。她說自己就好像變成一個奶媽,只有餵奶的時候才能見到自己的孩子,其它時間,婆婆更像是孩子的親媽。她試著委婉拒絕婆婆:「我可以的,我不累,我可以照顧好孩子。」但是婆婆不管那麼多,還是那句話:「你現在就需要好好休息。」
即使內心不情願,
卻還是說不出口
她和我訴說的時候,卻說婆婆也是為她好、為孩子好,婆婆又沒有欺負這個孫子。是的,婆婆是沒有欺負這個孫子,但是婆婆也沒有尊重這個媽媽的意願。她沒有辦法去面對自己的無力感,所以她不斷地用合理化的解釋來防禦內心的憤怒和無力。她的內心一萬個不願意,但就是說不出口,她總是委婉拒絕,害怕直接拒絕會讓婆婆不高興,會導致關係的破裂。
委婉的拒絕,是最糟糕的拒絕
這個時候,你的主動權已經落到對方的手裡,而對方就更不需要去理會你真實的意願。別人會無視你的真實意願,而順水推舟的把你當作是在客氣,然後強硬地碾壓你。當你委婉拒絕他人的時候,你還可能會解釋自己拒絕對方的理由 ,但是也有可能會被對方用各種理由來推翻。比如這位媽媽,她對婆婆說,不累。但是婆婆會告訴她,這個時候你就得好好養身體。
「拒絕」不需要任何理由
拒絕,有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理由。僅僅可以因為我不想,我不願意。但是,「懂事」的孩子做不到。這恰恰就是「懂事」的孩子最悲哀的地方。明明被別人入侵的邊界,卻還想著怎麼說話更有禮貌。這不是「懂事」的孩子的錯,因為他們已經被馴服成這個樣子了。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說:「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人,長大後也會被別的人搞定。」如果你的孩子被訓練得太乖、太懂事,那他長大後,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我們有時會忽略自己的行為
是如何讓孩子聽話的
有時候,我們沒留意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讓孩子變得聽話的。前段時間天氣變涼,奶奶早上看到孫女準備出去玩,就要求孫女換衣服才能出門。於是,奶奶去找一套長袖衣服,要求孫女換掉裙子穿上長褲。孫女聽到奶奶說要換掉裙子的時候,不高興了,因為她很喜歡穿裙子。於是,孫女表示了拒絕。然而奶奶還在繼續勸說:「天氣冷必須穿上。」
祖孫倆就開始對抗起來。孫女說:「為什麼都要聽你的!」然後奶奶轉過身就走,邊走邊說:「不穿就不穿,等你感冒就有你受的了。」這句話彷彿像被打了一劑,孫女聽了難受。雖然我朋友對她女兒的成長一直都是愛與自由的理念。因為她女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她也沒有干涉祖孫倆的對抗,都是等小孩自己去判斷選擇。儘管如此,當奶奶說那句話的時候,孫女的內心很受傷。就好像,如果孩子不這麼做的時候,成年人就要發出一句詛咒出來。
為什麼不用
溫和的方式跟孩子說
為什麼要這樣?如果希望孩子穿上衣服,其實有各種的辦法,比如知道孩子喜歡裙子,為什麼不考慮用溫和的方式和孩子去說,為什麼一定要出現這種對立的局面。如果是擔心孩子感冒,可以換個說法:「天氣比較冷穿得少會容易感冒的。」這不是會不會說話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奶奶的意思的來做。所以,奶奶有了情緒,而這些情緒成年人沒有想著要自己去化解,而是直接拋給了孩子。看起來是為了孩子著想,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行為,而是在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是真正的考慮孩子,也許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然後去看看可以有什麼方式讓孩子接受天冷穿衣服這件事,
孩子既然不願意,
父母何不就尊重孩子?
即使是孩子不願意,我們是否可以尊重孩子的這種不願意。而不是用一些帶有詛咒性、威脅性的話語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這會讓孩子覺得,堅持自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可能會得到懲罰。然而,我們卻會經常看到這些畫面,成年人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搞定了孩子,讓孩子懂事聽話了。但是,孩子可能會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勇氣和生命的力量。溫尼科特說:「如果一個人太正常,而失去了他的野性,這很可悲。」如果孩子能在抱持性的環境下成長,他會獲得這樣的感覺:「我」的本能是被接納的。那麼孩子既可以最終成為有規則有道德的人,同時也不會失去他的原始能量。他會成為靈活又有溫度的人。
如果孩子從小就過分懂事,
那絕對是個巨大的悲哀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過分的懂事,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悲哀。劉慈欣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野性,失去一切。」如果孩子的成長一直被要求被塑造,那麼,他的未來也很容易被碾壓被蹂躪。成長,真的不容易。別總覺得這個孩子好懂事啊。你又怎麼知道,她的成長背後,是不是一直圍繞著害怕、沉默、妥協和無力呢?
看更多好文,與孩子一同成長:
- 清華教授肺腑之言:窮養富養!教育孩子都不如這 30 條教養,字字珠璣!
- 精神科醫師: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罪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 每天只要問孩子 4 句話,就能走進孩子的 內心世界! 98 %的家長,用 錯的方式 愛小孩...
- 「知錯」比說「對不起」更重要!為甚麼 台灣小孩 很會道歉,卻不會「真心認錯」... 值得深思
- 告訴孩子:「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 父母看這9部電影,讓孩子更積極! (受用終生)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