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著孩子一天天的慢慢長大,
作為父母心裡都鬆了口氣。
孩子長大了意味著只要在未來的道路上,
不出現什麼意外,孩子就能長大成人。
可是,這種感覺沒過多久,
家長們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發現,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
再也找不到孩子小時候,
跟著家長屁股後面跑的那種感覺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孩子為什麼會這麼黏人?
孩子越黏人,越需要父母的陪伴。
我們身邊總有些孩子顯得特別黏人。
比如動不動就要爸爸媽媽抱,
遊戲、睡覺都離不開父母,
甚至連視線都離不開,
爸爸媽媽一離開視線就會慌張和哭鬧。
許多年輕的父母不理解,
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嬌氣?
其實,孩子的黏人,
只不過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他們的年齡太小,對這個世界認知太少,
只有爸爸媽媽才是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時刻離不開。
所以,對於黏人的孩子,
父母必須給予更多的陪伴,
讓他們慢慢認識這個世界,
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對孩子的黏人,父母往往缺乏耐心。
現實中恰恰相反,
對於需要更多陪伴的孩子,
父母往往缺乏足夠的耐心。
當一個全職媽媽忙著洗奶瓶、做飯的時候,
三四歲的孩子在一旁還要抱抱,
媽媽置之不理。
當一個爸爸辛苦了一天推開房門,
五六歲的孩子興奮的那本書過去要爸爸講故事,
爸爸冷淡的推開了他。
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會在許多家庭上演,
大家也都習以為常。
有的父母因為忙碌而無暇顧及,
有些則認為讓黏人的孩子太軟弱,
所以故意不理睬。
錯過合適年齡,
會不易建立親密親子關係。
根據科學研究,6歲之前,
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
錯過了這個階段,
以後不容易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如上文所列,有的家長忙於工作,
有的覺得黏人的孩子很煩,
所以沒有在6歲前,
通過多陪伴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導致後來孩子疏遠。
特別是那些越黏人、曾經越依賴的孩子,
當父母沒有及時回應需求後,
以後會更難建立親密關係。
孩子在成長,父母沒跟上。
一方面,孩子的思想和技能在成長。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價值觀慢慢建立,
不斷接觸新事物,思想和見識日益豐富。
同時,兒童學習能力強,
不斷的掌握新的方法技能。
比如許多小孩子一旦接觸到電子產品,
往往能很快上手,甚至掌握得比大人還出色。
另一方面,大人的思想和技能卻可能原地不動。
大人往往忙於工作,
或者將業餘時間浪費在消遣上面。
許多人在閒置時間往往也是玩遊戲、看小說,
用來給自己充電的很少,導致沒有進步。
一進一退,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
孩子們在某些思想和技能上甚至能超越大人,
也就不會再依賴父母了。
等到忽然有一天,父母們驀然發現,
曾經那樣黏自己的孩子,已經走得那麼遠……
如何建立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
明白了原因,那麼,要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兩個方法:
多多陪伴,
來建立親密親子關係。
在六歲之前,不管父母有多忙,
如果你有一個黏人的孩子,
整天纏著你要這樣要那樣,
請暫時放下手中的活,好好陪他。
因為他還小,對這個世界缺乏安全感,
需要最親愛的爸爸媽媽來陪著他慢慢長大。
要知道,這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
錯過了這段時間,
可能你和孩子就再難建立親密的關係了。
多多學習,
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作為父母,在督促孩子學習的同時,
也不能放鬆自己的進步。
在資訊資訊日新月異的現在,
不學習就等於落後,
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通過多閱讀、上培訓班等方式來給自己充電,
提升思想和技能。
這樣,父母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孩子們才能永遠跟父母有學習的機會,
有聊得來的話題,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總之,對於黏人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多多陪伴,
從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同時要加強學習,
讓自己能一直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這樣,才能避免他們長大後反而跟父母變得疏遠。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