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買了就跌,賣了就漲?是策略有誤,還是單純倒楣...
買賣股票時,很多時候會遇到一買股票,股價就下跌,熬了一陣子後,終於還是忍不住要賣了,但一賣掉股價就開始反彈,甚至回升大漲,這時不禁讓人開始懷疑人生...自己的決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現在來談談,一些基本的股價「關鍵價」,這能幫助我們在判斷股價的位階時,了解對壓力與支撐的認知。
歡迎到 Peter 粉專幫我點個讚
將有更多的籌碼教學、實用清單 整理給你看
為什麼股價會有壓力、支撐?
→ 大多數人,對於某個價位的共識
股價的支撐和壓力其實是一體的,只是看股價是在「關鍵價」的上方或下方,
- 當股價 > 關鍵價,我們稱它為【支撐】
- 但當股價<關鍵價,我們稱它為【壓力】
這個「關鍵價」可以理解為當股價來到此價位時,會引起市場中的一些人或特定人,很有默契的做出買賣的動作,並對股價造成一定的影響。
關鍵價可以用 3 個面向來定義
通常「關鍵價」可用:
- 技術面-均線
- 分價量統計-期間成交量最多的價位
- 籌碼面-主力買均價
這 3 種方式,同樣都以「成本」為主軸,只是買進的對象不同。
1. 移動平均線(均線)
一段期間,眾人買進的「平均成本」
均線一般被視為一段期間以來投資人買進的平均成本,用公式來定義的話,「一段時間的平均價格」,例如:60 日以來,股價的平均價位就是 60 日均線,也就是一般常見的「季線」。
泰博(4736)以季線( 60 日)為支撐,就像玩跳床,一碰到,就向上彈
從圖中可以看到泰博(4736)股價下跌至季線,就會出現逢低承接的買盤,使股價再次上漲,所以泰博(4736)來說,季線這個「關鍵價」對它來說是有效的支撐。
喬鼎(3057)在季線下方成了股價最難跨過的一道關卡...
當股價在季線下方時,明顯季線是股價的壓力,多次向上攻擊都留了上影線,顯示季線處的賣壓沉重,這也符合一開始所說,引起市場人的一致動作,並對股價造成影響。在右方的紅圈可以發現,長紅正式站上季線後,股價還盤整了一小段時間,等賣壓消化完後,股價就開始大漲。
2. 分價量統計圖
表達每個價位所聚集的量能
分價量統計,與均線道理相似,它是表示一段期間裡(3、6、12 個月),所有成交的價格,所具備的量能,通常,最大量的成交價區,會視為「關鍵價位」,當股價上漲或下跌來到此價區時,將會遇上獲利了結、解套的賣壓,及逢低承接股票的買盤。
加百裕(3323)多次上攻最大量價區,每當碰觸此價區,便出現套牢賣壓
當股價在最大量的「關健價」之下時,關鍵價成了壓力,圖中看到,加百裕(3323)股價上漲來到,43.89~44.79 元時,股價上漲力道會停滯並下跌,
大甲(2221)-股價在某價區盤整越久 所累積的壓力量能也越大
再來看到另一檔股票-大甲(2221),同樣的情況,前 3 次股票接近最大量價區時,都會有一股無形的賣壓 使股價難以突破,而當股價在此價區盤整越久,壓力區累積的量能就會越大。在右方紅圈處股價以帶量長紅突破後,股價就像脫韁的野馬,飆漲超過 30%。
小補充 ↓
補充一下,個人對股價出現短而急的超漲後,為何馬上出現大回檔的想法→ 在前 3 次囤積的套牢賣壓,在紅圈處股價強勢上漲 並超過他們的成本後,這些套牢賣壓可能從原本想解套的念頭,轉換成再抱著幾天等等或是加碼的動作,之後經歷盤跌 第 2 次來到高點時,那些原本該出現的賣單,就在這邊紛紛出籠了...(套牢賣壓沒有經過籌碼的整理所產生結果)
分價量統計圖 每天取新量做更新,所以事前看與事後看,結果可能不同
不過,實際在使用分價量統計圖時,因它是隨每天量的變化在做更新,在遇上壓力、支撐前,可能看不出來如此明顯的最大量,所以通常在判斷時,是以股價上、下方的「相對大量區」先作預判的動作,
※當然,也會有早就形成的最大量區明示你,壓力(支撐)在這!
分價量統計圖看起來與均線相似,但它與均線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均線重「價」、分價量統計圖 重「量」,表達了每個價位的成交量使投資人快速判斷支撐及壓力。
3. 主力買均價
對股價最具影響力的人,他的成本價
最後是主力買均價,投資人在交易股票時,會參考某個主力分點的買賣紀錄來做進出場,這時可以參考,主力分點的成本在哪,也就是所謂的「買均價」,主力如果真的要作價,股價不應跌破他的成本,所以才會用此關鍵價作為「支撐」。
振維(3520)-主力作價時,要緊盯他每天的買賣與成本
振維(3520)為近期經典的主力作價股,「日盛-斗六」分點在圖中的淡黃色區域,買超了 1983 張股票,區間成交量也才 7969 張,佔了大約 25% 的比重,很明顯是主力。如果在股價上漲期間,剛好有做到這檔股票也發現到這家主力時,買均價就可以作為參考的「關鍵價」之一,但是這檔股票很明顯是在主力轉賣後就一路下跌,所以也能以 1. 主力轉賣時,作為警訊(做減碼動作);2. 跌破買均價後,確定主力棄守的方式來出場。
注意!主力買均價存在 3 個問題
但是!這個「買均價」其實存在一些疑慮及爭議性,不是每一檔股票的主力都像振維(3520)這麼好找,要注意可能遇到的以下問題:
- 看到的主力成本跟實際的主力成本,可能不同
- 主力獲利後,以其它分點賣出股票,可是我們卻直盯著原本的分點,所以看不出來
- 打從一開始就誤會主力的意圖,他可能沒要作價
考慮到以上 3 點,再使用「主力買均價」時,就要先觀察股價拉回整理時,是否有成功守在買均價,有的話才能確定,主力有意作價,願意防守。
快速結論
每檔股票,可能同時存在多個「關鍵價」,這時就要注意,股價對於哪個關鍵價有效,均線?分價量統計圖?還是主力買均價?畢竟每一檔股票的股性不同,對於每個「關鍵價」的有效性也會不同,而雖然現在這樣解釋 K 線圖,看起像是「看圖說故事」,但是,其實很多檔股票都能驗證,這些工具是有用的。然而,在你無法預測未來股價走勢時,它是最好幫助你遵守紀律的工具。
歡迎到 Peter 粉專幫我點個讚唷
將有更多的籌碼教學、實用清單 給你看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