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能捨的人,得更多)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8-24 16:25
  • 更新:2018-09-19 09:47

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能捨的人,得更多)

(圖/shutterstock)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

早年居楚時,尚未出仕,人稱范伯。

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

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

年輕時,就學富五車,

上曉天文、下識地理,

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

 

范蠡在官場,可以扭轉乾坤,

挽一個國家狂瀾於既倒。

他在情場,贏得了當時絕代佳人的芳心,

與之偕老。

他在商場,三次成為首富,

被後世尊為商聖、財神。

史書評價范蠡,

是華夏五千年以來絕無僅有的完人。

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話概括:

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李白為范蠡寫的兩句詩。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年輕時看遠,不僅要看到廣闊的前景,

還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看到朋友身上的優點,

以補自己的缺漏。

范蠡出生於楚國宛地的底層,宛地雖然偏遠貧窮,

卻沒能限制這位天縱之才的成長。

年少時的范蠡便因博學多才而聲名遠播,

20 歲時就受到了時任宛令文種的拜訪。

 

然而,「橘生淮北則為枳」,

你有驚世才華,生錯了地方也白搭。

當時的楚國政局黑暗,出了一位奇葩的楚平王,

前半場娶了本該成為自己兒媳的秦女,

後半場又亂殺有才能的大臣,逼走了伍子胥。

最可笑的是按照當時的制度,

像范蠡這樣非貴族出生的人,這輩子都別想當官。

想了想這滑稽的制度,又想了想楚平王那德行,

范蠡頓覺這地方實在是待不下去了。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東方。

 

當范蠡在東方的越國遇到了勾踐,

就像是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兩個同樣懷有宏圖大志的年輕人一拍即合,

惺惺相惜。

年輕時天空可能很低,

低到讓你無法伸展翅膀。

而你可以把目光投向遠方,

去尋找一片能讓你展翅高飛的天地。

范蠡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治國治軍之道,

勾踐聽得兩眼放光。

一拍大腿,就是你了,

你就是那個可以讓我扭轉乾坤的人。

 

而范蠡對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卻要更清晰深刻,

他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

單靠自己是很難助越王成就霸業的。

這時,他想到了遠在故鄉的文種。

「老哥啊!你在那窮鄉僻壤最多也只能當個令尹吧!

來這兒,你可以當丞相。」

文種一聽,也是,在這兒的確是不可能熬出頭的,

於是辭職信都沒有寫,便跑到越國。

 

有一種智慧叫做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換作今天的話說,你一定要明白,

找到一個好的平台,跟對一個老闆,

往往比你的才華和勤奮,更加重要。

而你更加要明白,你認定一個平台,

不是這個平台適應你,而是你能適應這個平台。

 

范蠡在越國這個平台上,

遇到了一個欣賞他的老闆勾踐,

但是勾踐一開始,也並不是對他言聽計從。

當時的政治背景,是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

被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殺死。

吳國日夜練兵,枕戈待旦,只為向越國復仇。

 

終於,勾踐坐不住了,

年輕氣盛的他打算先發制人,重現父親的輝煌。

而范蠡深知,越國根本沒有準備好,

此時與挾恨備戰多年的吳國決戰,越國必敗。

范蠡苦苦勸諫:「上天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

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

但是這頓嘮叨,哪能制止得了頭腦發熱的勾踐。

於是,夫椒一戰,越軍大敗,

勾踐領著五千兵馬被圍困在會稽山上。

這個時候,范蠡給勾踐指了兩條路:

要麼領著五千兵馬負隅頑抗直至灰飛煙滅,

要麼放下架子委屈求和,哪怕是屈身為奴。

勾踐選擇了後者,只要活著,一切都還有機會。

 

勾踐和妻子到吳國當奴僕時,本想帶上文種,

可是這時范蠡卻搶著同行,

不是做作,不是諂媚,而是現實的需求。

他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

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

 

年輕時看遠,

是料知理想的背後必然是泥濘,

是身赴泥濘之中時又能謀劃著理想。

前路屈辱的沉重與漫長,是他沒有預料到的,

但是面對這種屈辱的堅忍,卻是他提前準備好的。

范蠡,熬不過去就是永久的沉淪,

熬過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的人昂首挺胸直面挑戰,

有的人則把頭低到了土裡。

但在能力不夠時,昂首的只會碰得頭破血流,

而低頭的反而很好地保護了自己。

范蠡陪著勾踐,這一低頭,

就到了人生的不惑之年。

 

無論是歸國前還是歸國後,

范蠡都在手把手地在教勾踐如何去裝孫子。

同樣不論是歸國前還是歸國後,

范蠡都一直在為越國做迎頭反擊的準備。

用奇珍異寶和美人西施漸漸腐化夫差,

同時積極發展農桑,整頓軍備。

在國內建一精悍小城,在吳越邊境建一破敗大城,

小城用以練兵,大城用以迷惑吳國。

 

中年時看透,看透的是時勢,

在成與敗之間一擊即中,出手果斷,

態度堅決,不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中年時看透,看透的應該是時機。

終於,時機來了。

公元前482年,在吳國北上與齊晉爭霸被打得七零八落後,

越國的朝堂正在交頭接耳地商量著一件大事。

此時,22年堅忍背後,為的就是等待這一天!

三千越甲勢同群虎下山,奔流而下,

吳國王畿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吳王夫差一如當年的越王勾踐,乞求和談。

願效法當年勾踐,入越為奴,

只求保得宗廟周全。

而此時勾踐也一如當年夫差動了惻隱之心。

范蠡見狀上前對勾踐一番耳語:

「大王難道想讓這世上再出現第二個勾踐?」

勾踐細思後,一陣後怕,收起了對吳王的悲憫。

 

這世上最難讀懂的是人心,

可偏偏這世上最需要讀懂的也是人心。

公元前 473 年,太湖之畔燈火璀璨,

酒香肉香四溢,絲竹管弦之聲不絕於耳。

越王勾踐在這裡大擺慶功宴,

當提到首功當屬范蠡時,

卻發現這第一功臣竟不在場,

人們四處尋找卻始終毫無蹤影。

 

太湖湖心,一葉扁舟在夜色中緩緩搖曳,

舟中載有兩個人,一個是范蠡,另一個是西施。

在范蠡背後的煙火中,

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業,

而他身旁的,是這一生最摯愛的女人。

伴著遠方若隱若現的歌舞聲,

二人悠揚遠去,消失於昏暗而又微茫的滄波之中。

這世上再也沒有范蠡這個人了。

 

 

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變化,

可借勢扶搖而上,亦可避鋒明哲保身,

在這一進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張力與尺度。

范蠡走的時候,給朋友文種留了一封信: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讀完信後,文種惶惶不可終日,他稱病不上朝,

可最終還是因讒言被越王賞賜了一把寶劍。

他用這把劍自殺了,與當年伍子胥的結局如出一轍。

 

年老時看淡,萬丈豪情早已逝去,

功名利祿也如過眼煙雲。

多少年後,在宋國陶丘

出現了一位叫鴟夷子皮的六旬老人。

人們只知道他從太湖方向而來,

以及他有一位美貌的妻子。

 

鴟夷子皮是一個狂人,他有著滿腹經綸,

想想人生已經進入了下半場,

得找個有意義的事打發打發無聊的日子。

那就先定個小目標,先掙他個一億玩玩吧。

憑藉著宋國通徹東西南北的地理優勢,

以及一系列令人稱奇的商業操作,

鴟夷子皮的這個小目標很快就實現了,

他也自稱為「陶朱公」。

掙的錢是十輩子也花不完的,可是生活又變得無趣了,

那就把錢全部捐出去,從頭再玩一次吧。

如此反覆,三成巨富,三散家財。

 

這世上可以用物質衡量的東西,

都成了身外之物。

而有些無形的東西才是真正值得珍視的,

或關於善良,或關於真情。

西湖之畔,碧水如畫,湖中心的小舟

如一朵閑雲般隨著輕微的風波悠哉徘徊。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舟上吹出清悠笛聲,

身旁依靠的是他兩鬢斑白的老伴。

輾轉一生,老人的心如這西湖水般澄澈。

輾轉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文章來源aboluowang)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