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面子」與「裏子」的糾結。

那些關於「面子」與「裏子」的糾結。

(圖/shutterstock)

; font-size: 13.3333px;" target="_blank">shutterstock.com)

 

文/孫婕

 

有幾個目前在金融業工作的朋友跟我說,

她們不喜歡這個產業,對這個產業也沒興趣,

可是又捨不得這個行業提供的高薪厚職。

所以抱怨歸抱怨,

跳槽的新東家,也還是金融業。

這應該是很多人相同的處境 -「為五斗米折腰」:

告訴自己只要看在錢的份上辛苦幾年,

賺了第一桶金之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事實上,賺了第一桶金,

從新界搬到香港島、

度假旅行的地點從「長洲」升等到「歐洲」,

車子從二手賓士換成一手賓士之後,

就會想賺第二桶、第三桶金,

留在金融業的「退出障礙」也越來愈高。

更何況「這家是大公司,很多人都聽過」、

「在這個行業工作感覺比較厲害」、

「在外資公司感覺比較風光」、

「這個工作地點在中環感覺比較高級」 -

即使不喜歡這些工作,

跟人家講起來的時候自我感覺是挺良好的。

於是,保住了「面子」,傷了「裏子」 。

時日一久,面子的包袱越來越重,

心裏的委屈越來越多。

銀行存款增加了,

那個不快樂的自己也越來越憂愁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些感覺我懂。

我在金融業工作了二十多年,

那些「面子」與「裏子」的糾結我都經歷過。

幸運的是,在金融業的前一大段日子,

我是真心喜歡那個產業的。

在美國讀商學院的時候,

正是華爾街風起雲湧的90年代。

那時的指定必讀刊物是「華爾街日報」,

我唸的又是財務金融,

畢業之後理所當然地進了金融業。

我作的是「金融行銷」,

賣的是看不見、摸不到的金融商品。

雖然那個產業有很多法規限制,

但我喜歡「行銷」的創意部分,

覺得能把看不到的東西

包裝成對顧客有益的「未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於是也就相安無事做了很多年,

我負責的預算愈來愈高,

需要管理的區域和產品也變多了。

工作不僅僅滿足了個人財務的需求,

也帶來了很多知識性的挑戰 -

我曾經幾次和廣告公司

挑燈夜戰策劃案的方向到凌晨1、2點而甘之如飴 -

而且,那時有海明威這個好老闆,

跟同事相處得也很融洽;

可以說是「面子」和「裏子」都兼顧的理想狀態。

 

(贊助商連結)

 

「魔鬼」的代言人

可是,2104年成為基督徒之後,

事情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

金融業的每件事都不對勁了起來,

我開始覺得自己像是「魔鬼」的代言人:

- 做形象廣告的時候,

我很難不想起 Google 搜尋顯示的那些公司涉及的訴訟案,

誠信」變成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字眼;

- 產品簡介寫得洋洋灑灑,

但在客戶不會仔細看的「免責聲明」裡

說明不保證或陳述該等資料是否完整、準確或最新;

- 在低利率時期跟大額存款戶收取存款費

(銀行為了趕走多餘資金,

存太多錢的客人會被收取存款費用)。

一直在我心頭迴盪不去的是一通遺忘已久的電話。

那是我在金融業工作的第一年,

午休時間幫忙支援客戶服務部門所接到的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一個操濃厚外省口音的老先生,

他打電話來抱怨,

說他用他退休金買的共同基金放了將近 10 年,

基金價格「總是原地踏步」都沒有動過,

「你們的基金經理人應該捉去槍斃!

那時的我還是個 20 多歲的小女生,

我很有同理心地跟這位老先生說,

我也買了那隻基金,我也想槍斃那個基金經理人;

逗得老先生哈哈大笑, 也就不再抱怨了。

年輕時的我自以為慧黠地「解決」了一個客戶抱怨,

卻沒想到,這個對話在多年後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

在那個主動式基金當道的年代,

基金公司通常收取 1.5%~2.5% 的年管理費。

那 10 年來,

基金公司至少收了老先生 15%~25% 的費用(不計複利),

而他的退休金卻紋風不動。

如果老先生拿那筆錢在銀行放定存,

至少還有利息收入。

 

我不斷問自己,如果那個老先生是我爺爺,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會怎樣處理這通電話?

 

如果我知道別人賺了爺爺 15% 的退休金,

而他的本金一毛錢也沒增加,我應該會很生氣;

而那個老先生也是別人的爺爺。

當然,老先生當初購買產品的時候應該早就知道

「產品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績效」這些話語,

基金公司絕對於法有據。

只是,從「人情義理」的角度來說,

我自己過不了自己這關。

掙扎的時候,

我當然也就墮入了「面子」與「裏子」的糾結當中。

明明就不喜歡金融業,

偏偏找工作的時候,還是想找更高薪的工作,

當然也就只剩下金融業的選擇。

那時我還跟當獵人頭的朋友說,

除了「煙」、「酒」和「博彩業」之外,

其他的行業我都可以。

結果他們每一個都說,

我現在待的金融業和那三個我不想去的行業其實沒有不同。

老天厚愛,還沒有找到新工作之前

我就在半自願的狀態下離開了公司。

說是半自願,

是因為我遇到了一個「職場力」特強的新老闆,

對我採取不理不睬不聞不問的態度,

給了我很明顯的訊號。

我的點線老闆(dotted line boss)

也三番兩次暗示我應該開始跟獵人頭聯繫,

於是我趁順水推舟地告訴她,

只要公司給我遣散費,我願意自動離職。

人事部開出來的條件也不錯,

用香港說法就是一隻小小的「肥雞餐」,

而且還有幾個月的「花園假(Garden Leave)」,

算是一個挺好的安排。

「花園假」期間我在想,就算沒有自願離職,

我也不想再留在金融業了,

而中年轉業又得花許多時間,

不如自己創業可以掌握進度;

於是,正式成為自由人之後,

我開了自己的市場行銷顧問公司,

開始自己當老闆的日子。

靠以前的人脈接了一些案子,

剛開始的生意算是差強人意。

但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那就是我極不喜歡「銷售」的工作。

雖然公司的業績慢慢有起色,

雖然我可以強迫自己把這些客戶拜訪當成專案任務,

但每次做客戶拜訪、每一次發業務追蹤的電郵,

都覺得像是魚離開水一樣,透不過氣來。

另一個問題是,很多時候客戶的想法跟我不一樣,

但客戶擁有最終決定權,

往往最終呈現的所謂「代表作」並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方案。

 

photo by pexels.com

 

很明顯,離開金融業是因為「裏子」不合,

自行創業也發生了「裏子」不合的狀況。

我終於明白,

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是有限度的。

我知道為了「面子」我應該繼續經營公司

(如果是以前的我,我可能會選擇繼續經營下去),

但在這個階段,我選擇放下「面子」,

跟先生搬到了菲律賓。

我大學唸的是新聞,

「寫作」一直是我最想做的事。

年輕的時候告訴自己,

不需要「為五斗米折腰」之後就可以重新寫作。

現在搬到了火山腳下的小鎮,

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滿足「裏子」的生活有很大好處:

首先是,第一次自己做主人的自由:

不需要趕時間、不需要跟客人追支票、

不需要做一些「必須做」但自己其實不很熱衷的事

例如,參加聯誼聚會。

其次是,不需要在意別人眼光的自由:

我不再讓別人來定義我的人生,「成功」由我決定。

就像還在金融業的最後幾年,別人眼裡很成功,

可是我知道自己只是「魔鬼」的代言人。

就像自己開公司的時候,

別人眼裡覺得當老闆很厲害,

可是我根本不喜歡做那些事。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那幾年是挺失敗的,

因為我沒有誠實面對自己,沒有真正好好的活著。

但也因為那幾年的經歷,

我了解活在別人的世界裡的代價有多大。

 

 

 

我想說的是,

要不要、與能不能

在「面子」與「裏子」之間

找到平衡點,

完全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

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

如果,你決定向「面子」靠攏,

因為家人的想法對你真的很重要,那是OK的。

這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

就是目前對你最好的決定。

如果,你決定選擇「裏子」,

這篇文章是獻給你的:

這個選擇沒有你想像中可怕,

放下「面子」也放下了負擔。

至於「五斗米」這碼事,

少去一趟東京、少去幾次星巴克、少換一次iPhone,

你其實只需要「三斗米」就能生活了。

 

喜歡我的文章嗎?想看更多文章,

歡迎追蹤我的專題「火山腳下的二三事

也歡迎你來“Like“ 我的部落格臉書!

來這裡追蹤我的最新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 Medium帳號:medium.com/@newlifeinalbay 

-----------------------------------------------------------------------------------------------------------

本文授權自孫婕,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