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是否曾為自己理應得到道歉,
實際卻沒有而感到難過呢?
你是否曾經覺得『對不起』
這三個字很難說出口呢?
你的這些經歷都說明了道歉有多麼重要。
在所有的文化環境中,
都存在“道歉”,而且,
每種文化下的道歉,
都有許多共同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人之間的道歉好處
在成年人之間,
道歉在許多方面都很有幫助:
道歉可以減少報復;
道歉可以讓人寬恕,
使人同情做錯事的人;
道歉可以重建信任。
此外,真誠的道歉能快速降低血壓,
尤其對於那些易怒的人更有裨益。
那兒童是如何看待
和理解道歉的呢?
孩子做錯了事,
我們應該要求孩子道歉嗎?
父母做錯了事,
跟孩子道歉是必要的嗎?
兒童是如何理解道歉的?
研究表明,四歲的兒童已經能夠理解道歉的情感意義。
例如,他們明白,
道歉能讓不開心的人變得開心。
學齡前兒童也懂得因為做錯事
而道歉的人更為可愛,
更適合交往與合作。
最近有研究測試了道歉
對兒童的實際影響。
在其中一項研究中,
一組 4-7 歲的孩子得到了一個
拒絕分享的孩子的道歉,
而另一組孩子沒有得到道歉。
得到道歉的孩子感覺較好,
並且認為那位曾拒絕分享的孩子,
是友善的,並且他感到了懊悔。
另一項研究中,
孩子們將會面臨一個
更加令人沮喪的情況:
有一個人打翻了 6-7 歲的
孩子們搭的一座塔。
一些孩子得到了道歉,
另一些則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自發的道歉並沒有
改善兒童沮喪的感覺。
然而,道歉仍然產生了影響。
相對於那些沒有得到道歉的孩子,
得到了道歉的孩子們
更願意與打翻了塔的人分享他們的貼紙。
研究發現:
得到道歉會讓孩子變得寬容
即使這件事所引起的悲傷
會持續一段時間,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
當其他人表示願意幫助
他們把塔再搭起來的時候,
孩子們會感覺更好。
換句話說,對於孩子來說,
懊悔的話語和重建的行為
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這樣看來,就算是大人做錯了事,
放下所謂的面子跟孩子道歉,
是有積極意義的。
該要求孩子道歉嗎?
我們已經知道了,
道歉對於孩子來說是有意義的,
但是,如果孩子做錯了,
父母是否應該要求孩子道歉呢?
有人反對孩子道歉,
而這種觀點基於一種錯誤的認識,
即年幼的孩子在社交上的理解有限。
事實上,年幼的孩子們
已經能夠理解他人的很多想法。
關於父母什麼時候,
以及為什麼要求孩子道歉。
研究證實:道歉很重要
為了深入了解這一問題,
哈佛大學進行了研究。
調查了 483 位 3-10 歲孩子的父母。
大多數為母親,
也有相當一部分為父親。
我們通過線上育兒討論
組挑選了這些父母,
他們來自美國各地的社區。
討論組裡的家長對於育兒有著各種觀點。
為了考慮到父母可能
想要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的可能性,
我們對每個家長
採取了社會期望偏差的方法。
根據這種偏差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對統計進行了糾正,
最後得出了報告的結果。
首先,我們要求父母想像一下,
他們會把孩子所做的什麼行為視為“踰矩”。
然後,我們會詢問他們,
在每種情況下中他們要求孩子道歉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我們還會讓父母們對於孩子
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道歉的重要性打分。
最後,我們會詢問父母他們平時育兒所採用的方法。
96 %的父母都認為,
如果孩子故意惹惱別人的話,
學會道歉非常重要;
88 %的人認為,
即使不是故意惹惱別人的情況下,孩子學會道歉也很重要。
不過,仍有 5 %的受訪家長認為道歉只是些空話,
但我們也有必要提醒這些父母,
不要求孩子道歉,也要根據情況小心處理。
道歉是修補裂痕的一種方式
孩子故意或並非故意的
「道德踰矩」行為需要道歉,
道德踰矩行為包括公正和權利方面的逾越,
如偷竊或傷害他人。
孩子在社會慣例方面的踰矩行為
(例如,打破遊戲規則,打斷談話),
道歉相對不那麼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
當孩子故意或者並非故意惹惱別人後,
父母最有可能會要求孩子道歉。
這表明對於許多家長而言,
要求孩子道歉的重點在於
解決孩子社交上的過失。
用道歉來教育孩子
我們的數據表明,
父母會用道歉來教育孩子
如何處理困難的社交狀況,
不管其潛在的意圖是什麼。
例如,88%的家長表示,
如果他們的孩子不小心
弄壞了同伴的玩具的話
(在孩子沒有主動道歉的情況下),
他們通常會要求孩子道歉。
事實上,如果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事故
涉及到了其他的孩子
(而非家長自身受到孩子的傷害),
父母尤其會要求孩子道歉。
當孩子的同伴作為受害者時,
父母很可能認為道歉能夠
快速修補潛在的人際紛爭,
否則紛爭或將持續。
何時要求道歉
事實上, 在道德踰矩行為方面,
父母要求孩子道歉,
可以幫助兒童學會承擔責任。
此外,要求孩子道歉增進他們的共情能力,
避免對他人的傷害,解決混亂狀況。
然而,並非所有的父母
都認為要求道歉是重要的。
有一部分父母則相對寬容:
給予孩子溫暖和關懷,
但不過分用紀律管束孩子
或期望孩子有成熟的行為。
主動V.s強迫道歉
總體而言,根據我們研究,
大多數父母認為道歉
對於兒童的生活非常重要。
上文所述的兒童發展研究表明,
許多兒童也認同這一觀點。
那麼在要求孩子道歉方面,
哪些方法是有效的?
哪些又是無效的呢?
我認為,父母應該考慮的是,
孩子是否會心甘情願和真誠的道歉。
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
對原因有了進一步闡釋。
在這項目前正在審查研究中,
我們向 4-9 歲的孩子詢問,
以此來評估兩種家長要求道歉的方式。
一種是希望孩子能自願
向受害者道歉;
另一種是家長強制孩子
向受害者道歉(你必須說你很抱歉!)。
我們發現90%的孩子都認為
「自願」道歉的感覺更好。
只有20%的兒童能夠接受被要求道歉。
儘管父母們認為
要求孩子道歉是有好處的,
但是如果孩子還未準備好道歉,
或者並非心懷懊悔之情
就強迫孩子道歉,
則是應該避免的。
大多數孩子都不認為
被迫的道歉是有效的。
因此, 在這種情況下,
與其強迫一個抗拒的孩子去道歉,
不如讓自己平靜下來,
試著增強孩子的同情心,
或者進行彌補性的干預措施。
當然,彌補性的措施
往往會促使孩子心甘情願地道歉。
教育孩子道歉
教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認為道歉只是空話,
小孩子只是在鸚鵡學舌的
看法也不可取。
請別忘了,
我們在許多儀式上都有
腳本式的語言交流,
比如兩個相愛的人在
婚禮上或結婚儀式上
說出我願意——
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含義
和個人情感,道歉也一樣。
教育小孩子去道歉,
其實是教他們如何成為
一名關心他人
和受人喜愛的社會成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