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教育一定要 以孝之名?別拿「孝順」教育小孩,我只教他如何去愛!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7-15 15:22
  • 更新:2019-06-17 17:00

李安:教育一定要 以孝之名?別拿「孝順」教育小孩,我只教他如何去愛!

(圖/shutterstock)

 

很多朋友深有同感的一件事:

面對父母的強勢,我們無法反駁,

一旦反駁就會稱為「不孝」;

但是不反駁

壓抑在心中的難受又真實存在,好矛盾。

李安曾說過:與父母的關係,

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

其實,讓孩子感受到愛,比愛孩子更重要,

而愛的真正基礎是尊重,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當生命被尊重時,才會更加的自由與綻放。

網路上有個討論曾經極其火熱:

父母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

他們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

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與解決呢?

下面的文章中或許會讓你找到答案。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

李安在多年前拍完父親三部曲中的《喜宴》後,

說過一段話:

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

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

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

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

他的性取向、他的愛好,

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

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

 

李安和兒子李淳

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

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

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

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

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

李安提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所謂「孝順」,

其實是有一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在裡面,

認定小孩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

它跟現在的普世價值中「平等」衝突,

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

說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親子關係也應當平等自由,

沒有高低階級之分。

 

看到這個觀念的時候,

很多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

這些年,因為「違背」父母意願

而產生的罪惡感終於開始消散。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獨立的人,

孩子的想法也應當獲得尊重,

不聽父母的話不是不孝順,不是忤逆,

那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罷了。

大人們總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給你規劃好人生軌跡,

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選擇,

「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頭上,

並會施加各種壓力,

甚至把養育你的辛苦作為一個殺手鐧,

每次談不攏就放大招,

 

(贊助商連結)

 

二、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1.育兒先育自己

父母首先需要把養育的注意力從孩子轉向自身,

唯有改變自己、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以充滿愛、價值感、尊重人際界限、

擁抱改變的積極狀態,才能説明孩子健康成長。

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係中,

父母應該更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態,

應該努力去成為一個充滿愛與責任、

獨立而且追求自我價值的人,

成為小孩模仿的榜樣。

而不是一味對著孩子指手畫腳,

用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小孩。

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戶。

 

2.做一個快樂,開明的父母很重要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在最近兩年已經討論得很充分了。

很多父母喜歡把 「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

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把一生的重量都壓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愛,太沉重,讓人喘不過氣。

這種思想包袱籠罩下的小孩,很容易悶悶不樂。

家庭的環境應該是輕鬆,快樂,沒有包袱的,

過度的壓力對任何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都是不利的。

 

三、父母帶給孩子的,

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愉快的成長環境。

1.父母的給予不是理所應當的

當然,期望父母平等地對待我們,

那麼我們也要學會正確地對待父母。

獨立自主,不向父母索取,

不認為父母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

對於養育之恩,要心懷感激。

傳統文化宣揚長幼尊卑,

大多數父母顯得很強勢,

而他們的強勢,需要的是包容,

而不是指責、埋怨。

看到很多關於「母親強勢毀滅家庭」的言論,

想替我強勢的媽說幾句話。

 

2.再強勢的母親,也請你多愛她一點

我承認有個強勢的母親是挺不好過,

但如果你用愛去解釋她的強勢,

就會讓彼此的感受變得美好。

我曾把一篇

關於「強勢媽媽對家庭毀滅」的文章轉發給我媽,

她沒有回復我,

兩天後才給我打了一個電話,

後來才知道她看完這篇文章哭了,

難過了兩天不知道該跟我說什麼。

我那時選擇站在對立的角度,

用一篇文章來責怪她的行為,

而非女兒的角度理解她,這很殘忍。

 

 

3.父母的愛從不會減少

父母要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意識到它們不同年齡段的行為都有其正當性,

就會對他們的行為更加寬容。

反過來,我們不也應該這樣去包容她們嗎?

和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

不妨試著脫離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孝順」枷鎖,

讓愛而非血緣成為這段關係的紐帶,

把父母當做朋友,用溝通代替指責,

爭取把給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

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

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

所以更耐心的對待你的父母吧。

 

來聽聽看蔡康永的論點吧!

仔細聽完也許你也會認為他講得非常有道理。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