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font-size:12px">)
台灣 60 歲以上人口達 472 萬人
全台住宅自有率高達 84%
但是全台共 11 家
銀行推行的「以房養老」貸款專案
截至目前總申請件數卻不到 2 千件,
比例極低。捷安達保險經紀人董事長吳鴻麟分析,
因為以房養老挑戰的是「債留子孫」的想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廣告)
為什麼以房養老是
「債留子孫」的想法
華人社會長輩都保有傳承房產給子孫的觀念,
申請以房養老貸款時,
必須將房屋所有權抵押給銀行,
等到過世後,子女若想保有房屋所有權,
必須將房貸還清或是債務平轉到子女名下,
也就是說,子女必須承接長輩留下的債務。
這也是不少銀行在簽約前,
希望長輩與子女溝通,
甚至安排見證人的機制,避免未來發生糾紛。
台灣人愛「藏富於房」
主計處 2015 年「國富統計」資料,
台灣家庭部門資產土地按市價重估後,
單是房地產就占總資產結構的 40.97%,
遠比金融性資產淨值裡
「人壽保險及退休金準備」的 17.35%
或是「有價證券」的 14.65% 高出 1 倍以上,
顯示台灣人愛「藏富於房」。
以房養老貸款
主要是解決名下只有一屋的屋主
「有房沒錢」的退休問題,
讓他們滿足在宅老化的趨勢潮流。
本刊綜合各專家意見,
整理一屋族除了可選擇以房養老貸款方案外,
其他 4 種能將房子活化,
轉成源源不絕現金的方法。
4 種能將房子活化
轉成源源不絕現金的方法。
1.把多餘空間出租
對退休族來說,把房屋出租可以按市價調整租金,
不動產持有成本有轉嫁的機會,
缺點是退休族要承擔管理租客工作、招租費用,
以及維護房屋、設備的責任,
再者空租時間若過長,生活費就會出現壓力。
但要提醒的是,對想在宅老化、
名下只有一屋的退休族,除非是住在透天厝,
將其中一層樓出租,或將原先房屋分割成 2 戶,
否則實務上不易執行,
而且要把裝潢及修繕費用計入。
2.大屋換小屋
對「有房沒錢」,只有一屋的退休族,
當進入空巢期後,不妨趁健康、體力無虞時,
做好大屋換小屋或市區換郊區的準備計畫,
將部分不動產變成現金,
再用這筆母金投入固定收益商品,
比如高殖利率股票、配息債券基金、
穩定 ETF 組合等,達到創造現金流的目的。
這個方法適合有投資基礎的屋主。
3.賣房子買年金險
相較「以房養老」貸款
能夠保證未來 10 至 30 年的每月收入,
年金險也隱含相同概念,
「它就像一間收租的房子。」
用一張 6 年期、
總繳保費 1,500 萬元的遞延年金險為例,
「買一張年金險好比投資一間 6 年後交屋、
價值 1,500 萬元的『年金屋』,
6 年的繳費期間就像在支付工程期款項;
等到交屋後,房屋保證出租不中斷,
且每年有 36 萬元收入,直到死亡。」
年金險長期持有
子女有機會免繳遺產稅
此外,持有年金險的期間,
不須繳納任何稅金如房屋稅、地價稅等;
若是長期持有 10 年以上,
國稅局會從經濟事實判斷保單是否要計入遺產。
總之,只要長期持有,子女有機會免繳遺產稅。
對於只有一屋的屋主,
賣屋之後可考慮居住安養中心,
先留下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
再將剩餘資金投入年金險,
發揮資產活化效益,
也減少未來子女因繼承而衍生問題。
4.將房屋貸款買保險
如果不想搬進養老機構,若沒有任何房貸,
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
可考慮貸款買生存年金險、
利變型年金險(壽險),
或是其它養老保險。
目前房貸利率最低 1.7%,
但這類定存保單年金給付保費 2.2%,
仍有套利空間,並能保有房屋所有權。
但這個方法適合已準備部分退休金者。
從房市整體大方向來觀察,
台灣房市在 2014 年第 4 季
至 2015 年上半年走勢自高點向下,
目前尚未明確見底。從人口年齡結構分析,
到 2022 年至 2023 年才有另一波多頭走勢;
2026 年之後台灣將走入
為期 30 年的長期空頭
接下來景氣藉由人口消費成長,
在 2022 年至 2026 年間將出現第 2 波景氣多頭。
但在 2026 年之後,由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的人口懸崖,
台灣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同時走入為期 30 年的長期空頭,
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房產僅市中心精華區才有支撐;
市郊房屋必須距捷運站近且生活機能方便,
才禁得景氣的考驗,
「而這也是銀行承作以房養老貸款,
特別重視擔保品區位的主因。」
退休族活化不動產時,除了投資標的外,
還是會有利率、長壽及通膨風險必須考量,
商品規畫仍建議以穩健型固定收益類產品較適合,
不建議以外幣投資型保險搭配規畫,
以免因市場波動而增加投資及匯率風險。
依個人能力選擇符合自己的方法
老年才有保障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