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低價股和高價股的偏見
上禮拜和一位高中朋友見面,
他在台積電擔任工程師
基本上什麼都沒有,就閒錢很多。
「我都買10元以下雞蛋水餃股
一次買一堆,反正頂多歸零。」
聽完讓我一陣冷汗,
第一次聽到有人 把股票當權證在玩…。
(贊助商連結)
「但你不會覺得
買高價股比較安心嗎?」
「可是你有實驗過嗎?」
不愧是工程師,講話一針見血。
我發現,我也沒證據證明高價股比較好,
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
很直覺的,高價股獲利能力
穩定性,都比低價股好
散戶很容易入手低價股
但高價股主要是法人在操作
但高價股中,也存在
像宏達電這樣失敗的成長股
低價股,看起來就有一堆
隨時會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地雷
實際做統計看結果
回家以後,我就開始
對低價股與高價股做統計
根據以下條件,把各年度數字做統計
1. 水餃股:股價低於 10 元
2. 低價股:股價介於 10~20 元之間
3. 高價股:股價高於 80 元
本來想取 100 元,改成取 80 元
主要是希望樣本大一點
此外有一些設定:
1. 以每年 1/1 開始為基準
衡量未來一年績效 (如果能切得更細
例如每季衡量下一季的績效,會更有代表性)
2. 排除成立不到 5 年的公司
因為我認為這些公司的股價
波動太劇烈,高低不具參考價值。
3. 排除半年來每日平均成交金額
低於 100 萬的股票,如果不能順利買賣
勝率 100 %也沒有價值。
4. 統計期間是 2009 ~ 2014 年,實際上
我的數字有抓到 2007 ~ 2008 年
但這兩年震盪過大,會影響整個統計的品質
所以只用敘述的方式說結果
結論1. 高價股 大漲機率
只有低價股的 1/3,大跌機率高 2 倍
這是個讓人驚訝的結論,
高價股,很難漲得更高,但卻比較容易下跌?
如上圖可以看到,
80 元以上股票,在 09 - 14 這段
幾乎是多頭的期間內
平均報酬率竟然只有 3.1 %!
(注意,只有在沒有太多極端值的狀況下
平均值才有意義)
虧損 20 %以上高達 27.1 %
比起低價股大跌機率反而高出很多!
而大漲 100 %以上的機會卻又比較低
僅 1.6 %,低於 10 元以下水餃股的 4.9 %
這代表你在 09 ~ 14 年間
每年買進 100 元以上的股票
每 100 檔才有 1 ~ 2 檔會翻倍
但卻有 27 檔以上可能會跌超過 20 %
也許是樣本太少的關係
導致變異相對大
也許有因果關係倒置
例如在大跌趨勢下
容易讓好股票低於 80 元
或者跌到變低價股
以致低價股後來漲幅較高
也有可能是高價股有時源於炒作
所以下跌的力道也比較驚人
說實在,我對這結果還是抱有一些疑問
總之,統計上是高價股比較差
結論 2. 低價股加上財務安全指標
改善幅度較大,高價股無改善
這裡用近 4 季 EPS > 0 做篩選
避開近期虧損的公司
對低價股績效改善顯著
虧損 20 %以上的股票比率
從 15.4 %降到 8.6 %,大改改善將近1倍
但對高價股就沒什麼用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高價股EPS本來就高
除此之外,我試了一些財務安全的指標
對低價股時也都相對有效,但對高價股沒有明顯改善
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你沒辦法用財務安全指標
來改善高價股選股績效
因為它本來就很安全
所以漲跌與安全性幾乎無關
低價股和高價股,反映的是
股價的高低,而不是價值的高低
要注意,股價只有在
相對公司獲利能力及內在價值
才有相互比較的意義
這裡用高低價格作區別
其實只是種 行為的分析
而不是在分析價值
行為上的分析指是例如:
沒錢的散戶容易偏愛便宜股
高價股抱起來比較令人安心
法人大戶偏愛高價股
大家對10元以下股價通常比較恐懼
高價股有1000元魔咒
公司虧到10元以下通常經營有問題…等等
這些非理性的想法
會影響投資人的行為
最後很有可能造成股價漲跌
在統計上有明顯的差異!
—
快速結論:
1. 高價股 大漲機率
只有低價股的1/3,大跌機率高2倍
2. 用財務安全指標選股分析
對高價股績效沒有明顯幫助
但對低價股有效
原文標題:10元以下的低價股,和100元以上的高價股,哪種比較好? 結果出乎意料之外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蔡誠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