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個大四的學生,在面試前跟我們換了3~4次時間,
其中還有一次是說履歷沒準備好要延期,
最後出現時履歷只有「6行」(對!不要懷疑...)
雙方坐下,我遞上名片之後,就開門見山地直接問
「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
「想看看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老實說,我很想告訴他「你現在立馬消失,就是幫最大的忙了!」
另一個研究生,面試開場五分鐘後,我很好奇地問了她
「說說看,你對我們公司有什麼了解,或是建議?」
「阿~其實我沒有很常看你們網站耶...」
...我並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 每個面試者都該很常看我們網站,
你當然可能不太看(但不用講出來),
不過在面試一間公司之前,先好好研究一番應該是常識吧?
一個履歷一般般,在面試過程中表現得中規中矩(其實就是平淡到不行)的大三學生...
「那你最後還有什麼想問的嗎?」我這樣問他
「請問,大概都是幾點下班?」
...上下班時間,當然是應該問的,也是你的權利(義務?)
但是不是應該要挑對時間問,或是用比較好的方式問呢?
而是不是在給你最後一次「加分」機會的時候冒出來!
先聲明,筆者並不是專業的人資主管,
自己被面試的經驗,還不到驚人的三位數;
面試別人的經驗,也不過是剛突破兩位數;
但是當初自己在準備時候,請教前輩的次數絕對沒少過,
不論是寫履歷、面試相關資訊,照三餐拜訪Google大神更是家常便飯。
但是這次因緣際會的人資/部門主管體驗,
卻讓我不得不想提點新鮮人們,沒有想談什麼高深的大道理,
可能也無法幫你進入McKinsey或是知名外商,
但卻是真心的想提醒青春洋溢的你/妳們,
以下3個最基本的「常識」,實在是・不・可・不・知!!!
1.履歷,決定你是somebody還是nobody
履歷的功用,白話一點來說就是「拿到面試機會」,為什麼這樣說?
筆者過去丟過某間外商公關公司的實習,
在實習結束後曾經跟公司人資請教,當初為什麼會被找去面試?
同時有500份以上的履歷,人資根本沒那麼多美國時間一份份好好看,
通常最簡單的做法 就是快速分類,一份履歷用3~5秒的速度「定生死」,
晚點再好好看的(會再細看內容,考慮找來面試)放一邊,
永不錄用的(不可能找來面試的)放一”堆“;
所以聰明如你,請自己去琢磨,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履歷是「有亮點」的,
而且,是「有意義的」(不同產業、公司、部門都不同)亮點。
履歷有沒有「亮點」為什麼那麼重要?
因為很多時候,假如我不是人資,而是部門主管,
通常面試時間雖然人資早就先給我面試者的履歷,但是其實我根本沒時間打開來看,
而通常是要「進場面試當下」才開始看,也就是說履歷可能也代表了1/2的第一印象,
當你發現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常常低頭看履歷,
那時候的你是越講越有自信,還是如坐針氈?
另外,當面試太多人,最後要決定到底要用誰?
常常會有人跟人對不起來的窘境,而「找履歷出來」 回憶 是最常見的動作,
這時候你一開始端出來的履歷,是不是牛肉 就將決定你是somebody還是nobody...
2.面試,是為了表現最好(最不像)的自己
同理,面試就是為了拿到offer,但面試沒信心 卻是最常見的通病,
能不能把自己「準備的很有信心」才是重點,
而有沒有信心除了是心態的問題之外,有時候是取決于你事前為這次面試準備了多少!
舉例來說,你花了多少時間研究這間公司,研究它的財報(上市公司一定找的到),
有試著了解過它的產品嘛(甚至自己用過)?
知道它的競爭者有誰嘛?
這間公司跟競爭整者的區隔是什麼(它做了什麼競爭者沒做的)?
針對你應徵的部門或是職位,想像中的工作內容夠了解嗎?
該公司在這部分的成績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這個不容易,但是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獨立判斷一定會加分)
甚至有可能的話,對於可能面試你的人/公司的負責人主管,
你有試著google過他們的背景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事前準備這些有點假,可是我必須老實說,
要在30~60分鐘之內面試一個人,並決定要不要用他/她其實不是那麼容易;
但是如果你可以在這短短一小時內展現最好的自己,絕對會是事半功倍。
舉例來說:你有沒有在面試的時候 帶上自己的履歷?
要知道你花那麼多時間做的履歷,只有你自己知道如何呈現出最好的效果
(用多少磅數的紙?什麼方式裝訂?
彩色的在螢幕上看和實際輸出也是不同的,要放在L夾讓整份看起來更有質感?)
3.你在面試公司?決定權可以在你自己身上
常常聽到人說,應徵工作,不應該是公司在找人才,更應該是人才在挑公司;
但是很多人覺得看起來台灣都是資方市場,
尤其是一些知名企業更是財大氣粗,那輪的到我們來挑公司?
的確,某種程度上就業市場是供過於求的狀態,
但是換個角度想,企業還是得透過面試才能找人才(走後門、靠關係除外),
也就是說,面試同時也是求職者和企業唯一互相了解的機會,
而究竟由誰「面試」誰,就取決于面試過程中,「主導權」被抓在誰手上!
大多數的時間,很自然的主導權都不會是在求職者身上,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面試一問一答的過程中,
其實只要讓場面變成「求職者問,面試官回答」不就馬上主客異位了嗎?
也就是說,要讓自己不是在「被面試」,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一直「被問問題」,
適時把自己的回答延伸到對方可能也感興趣的方面(觀察面試官的反應),
甚至適當地反問問題,進而在面試官回覆時接著問更深入的問題,
這都是把主導權拿在自己手上的方式。
面試過程中「太乾」,或是場面不夠熱絡你都有責任;
尤其最明顯的,來到面試最後,常常會問求職者「還有什麼問題嗎?」,
就是試著想讓求職者拿回一點點主導權,讓你有為自己「加分」的機會,
這一題本來就沒有固定解答(我知道網路上很多建議),
不論你是不是要用網路上的「正解」,
但是至少不要說「沒有問題了...」或是問錯問題...
Thank You Letter 的重要性
最後,面試完之後,請在當天晚上00:00前寄封Thank You Letter
(我原本一直以為大家都知道,但是最近發現會這麼做的人居然只有5%),
這同樣是求職者拿回主導權的方式,
因為很多人常常在面試結束後開始懊惱(我自己也會...),
「剛剛哪題我為什麼不那樣回答?」、「我的履歷還有XXX都沒被問到...」、
「其實剛剛中間有個問題想問但太緊張忘了!」諸如此類,
都可以透過Thank You Letter方式,一方面謝謝對方,
另一方面也補充說明事後回想不夠好的部分、附件面試中提到的資料,
或是再問個精彩(不是白目)的問題拉回主導權都好。
說真的,這3個觀念只不過是「常識」等級而已...
但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假如在面試前都Check好這3件事,
面試將不再只是「路過」,而是真的有機會「走進去」那間公司上班!
┌───────────────────────────┐
MBAtics & 中山MBA 羊正鈺
歡迎與本文作者聯絡:jswlm55@gmail.com
└───────────────────────────┘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請在下面 給我們一個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