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教育孩子,
無論是用錢也好、不用錢也罷,
都該從教育的思想觀念著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想要教孩子有高 CP 值,
這幾點要注意:
焦慮正在教育中蔓延
「十年前,我父親就對我說:
你們這一代,
比下一代又要差上很多。
你看,這一代的人,
才讀小學一年級就排滿了,
哪怕是暑假,
早上六點鐘就把小孩打醒來,
早上來我這裡學圍棋、
下午奧數、晚上英語,
一點都沒浪費。」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
我問了一下一個搞教育的朋友,
發現如今十年過去了,
家長依舊沒變樣,
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管小孩喜歡不喜歡,
先學了一大堆再說。
而當初發奮學各種技能的小朋友,
也沒有比現在的過得更好,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以前教中學大專就能教了,
現在突然發現,
研究生都擠破腦袋想進中學,
當初拼命學的東西、考的證書,
在社會中根本用不到。
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
資源在於你的稀缺性,
而不在於你掌握的多少,在此不細談。
焦慮正在整個社會中蔓延:
廚師們為了最短時間內做好一個菜
不斷往食物裡添加各種調味劑,
醫生還沒等病人屁股坐熱就趕著走,
現在輪到教育了,
恨不得讓小孩子
一下子學遍天下所有神功。
家長教育思維:
「急」和「貪」
我們的家長思維裡,
有兩個是永恆的主題:
一個是「急」,一個是「貪」。
這種情緒不僅僅在任何行業中
都到處在蔓延,還在教育當中:
「再不學 XX 就遲了,
別讓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是急,
實際上很多所謂「起跑線」
都是商家自己劃的,
恨不得在肚子裡就開始學習了,
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落後於人,
什麼都比別人強,
一下子先來四個,再不濟,
想想,至少也可以左右大腦一同開發,
比什麼都學要強吧?
這個是「貪」。
事實上,哪怕是大人,
你能做好一樣已經不錯,
又何況小孩子?
你不可能要求他
既是文學家又是音樂家,
既是數學天才還是跆拳道高手。
先切掉一些不必要的,
就能省下很多錢了。
選擇一些孩子喜歡的學,
哪怕是他樣樣都喜歡、樣樣都想學,
也要告訴他:
有取有捨,這才能做到有所收穫,
否則就什麼都得不到。
這樣一下來,實際上大部分錢都省了。
只為看得到的東西買單,
看不到的東西不願意買單
我小時候有很多這樣的家長,
願意為小孩買看得見摸得著的零食,
不願意買書;
甚至有些家長還說
「不買工具書以外的書」、「不買課外書」、
「閒雜書等一律買盜版」等等奇葩的言論。
願意買遊戲機,不願意買遊戲;
願意花錢吃飯喝水,
不願意花錢來一場親子互動。
甚至同樣的類品中會出現這種情況,
朋友在面臨家長諮詢時,
家長因為時間問題跟小孩
報不了某知名學校的班,
朋友建議他報網上
像「噠噠英語」一樣
歐美外教一對一的網路課程。
家長的回答是:
「網上的東西摸不到看不著,靠不住。」
最後報了一個三流的學習小班,
跟著老師學語法去了…
【享下班】粉絲團
按個讚,品味好文章,享受生活從現在開始!
虛擬體驗的幸福感,
其實不比實體經驗差
實際上,虛擬體驗在給人的幸福感上
不僅不比實體物品差,而且更好。
美國進行過一項成年人的調查,
調查他們購物的花費是多少,
包括買冰箱和租房,
以及買酒和藝術品。
當研究院把這些消費與幸福聯繫在一起時,
只有一項關聯。
不是冰箱也不是酒這些實物,
而是研究員自定義的「休閒」
的體驗類產品:
旅遊、電影、體育賽事、健身等。
在休閒項目上花更多錢的人
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更高。
(結論摘自《花錢帶來的幸福感》一書)
課外書籍的快樂是很大的
就我個人而言,課外書籍,
這些家長和老師統統反對、
視作洪水猛獸的東西,
少時帶給我的快樂,簡直是成噸的。
至今給我帶來最大快樂的,
仍然是兒時看的充滿想像力的
多啦 A 夢《大雄和雲之王國》、
鄭淵潔的《十二生肖系列》、
以及後來看的《福爾摩斯探案集》,
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
一本書的價值,
都濃縮了很多人一生的精華,
而我們花在上面的幾十塊錢,
相對於這些經驗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般人從小到大買的書,一萬塊錢都不到,
而且每個年齡段的書都不一樣,
帶來的快樂也不一樣,
像我現在再看
《多啦 A 夢》、鄭淵潔之類的,
就再沒有意思了,
這個錢真沒啥好省的。
建議實在捨不得買書的家長,
可以考慮購買 Kindle 之類的電子讀書設備,
我小時候買本漫畫,
10 幾 20 塊錢,半小時就看完了,
現在的電子書的成本攤薄了以後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哪怕跟我小時候的物價相比。
少買間接受益的教育,
多買直接受益的
什麼叫間接受益的?
比如希望學了這個東西
「鍛煉心性」、「陶怡情操」、「開闊視野」的,
像我之前學過書法,
家人學的理由是「培養定力」,
一坐就能坐下幾個小時,
希望我不要「貓彈鬼跳」,
然而學了幾年以後發現並沒有定力,
定力是個很複雜的東西,
不僅僅跟家庭的教育有關,
還跟人自身的健康、飲食結構
等綜合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我有個朋友家裡跟我一樣,
讓她學習小提琴,
希望她能由此「陶怡情操」,
但是學完以後發現還是脾氣很暴躁。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
脾氣性格這個東西跟原生家庭很有關係,
往往家長脾氣暴躁,小孩的脾氣則暴躁;
家長脾氣好,小孩的脾氣就好。
很難一下兩下通過學習一門興趣愛好去培養,
總之,要靠一門課間接地培養性格,
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
而在實際生活中
用得到小提琴的地方太少了,
久而久之也就忘了。
還有些希望通過學數學培養「邏輯思維」的,
別的不說,我們是一個數學強國,
考試起來分數高,
但是說起話邏輯思維普遍缺乏,
歸根結底,
數學裡的邏輯和我們說話的邏輯是兩碼事。
要學一些實用的專長或知識
這些教育比起能直接用的來,
性價比簡直不要太低。
比如英語,個人認為是高中六科中
除開語文以外最實用的,
現在出國、玩遊戲、看美劇、
尤其是電腦出故障時都能用到;
比如游泳,基本上夏天都能用到;
比如說作文,現在我對寫作感興趣,
或多或少要得益於
小時候參加的各種寫作班以及閱讀書籍。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本文由 方獨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