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該是商品也不該是服務,
但在台灣,這兩件事情似乎正逐漸增長。
教育商品化指的是,
學歷變成了一種可供買賣的商品,
對於校方最大目標是獲利,
對於家長或學生最大目標是學位。
搜尋
教育不該是商品也不該是服務,
但在台灣,這兩件事情似乎正逐漸增長。
教育商品化指的是,
學歷變成了一種可供買賣的商品,
對於校方最大目標是獲利,
對於家長或學生最大目標是學位。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經濟日報上
布蘭森專欄的「向創業家學習,別忘了做自己」。
讓我們看看Branson開宗明義說了什麼:
「忠於自我並注意自己的意見和價值,
因為你的最大優勢之一,
經濟學告訴我們,供給跟需求會彼此強化,
供給越多需求就越強、需求越強供給就越多,
當兩者形成循環之後,就會不斷互相影響。
但如果回到最初的始點,到底是供給塑造了需求,
還是需求促發出供給?
答案是: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
去年有一間公司,
堪稱是團隊作空操作以來最大的考驗,
從被尬空50%到獲利27%,
甚至股價真的如同預期腰斬,
在這樣的心路歷程中,
在此作個紀錄跟大家分享。
選擇分類: | (新增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