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前兩天,送孩子去書法班的時候,
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拉著孩子往車裡塞,
孩子哭著掙扎:
「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
媽媽怒吼著:
「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每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
從貼地爬行到蹣跚學步,
從懵懂無知到漸懂人事。
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繼續看下去...
獨立自主是小孩的基本需求。
法國育兒權威法蘭絲瓦茲.朵爾托說過,
小孩六歲之前有許多事情需要父母協助,
但到了六歲就應該能夠自己做。
讓小孩自己來,代表你對他的信任與尊重,
相信他已經準備好自立了,
(圖片/shutterstock)
孩子越小,
受到父母語言的影響也就越大。
看看你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是哪一種:
繼續看下去...
我們從小教導孩子要善良,
但是在複雜的今天,
又有多少孩子甚至大人,
因為“善良”而受到傷害,
難道要從小教孩子不善良?
這也違背我們做人的原則。
孩子的「性格」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是父母的真實寫照,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父母往往可以「從孩子看到自己」。
尤其是媽媽,媽媽通常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所以媽媽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遠遠超過父
選擇分類: | (新增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