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孩子越小,
受到父母語言的影響也就越大。
看看你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是哪一種: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貶低還是鼓勵
貶低——孩子得到自卑;
鼓勵——孩子得到自信。
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比如:“你怎麼總是這麼磨蹭!“
“磨蹭”這個標籤,貼給孩子了。
家長天天念叨,孩子的腦子裡,
就會固執地給自己印刻上
“我就是個磨蹭的人”這個信念。
經常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
會變得自卑、怯懦,不敢嘗試,
也不相信自己會成功。
換一種說話方式試試:
”孩子,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怎樣可以提高速度?
““我相信你這次能夠比上次更快一點點!”
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思考;
鼓勵孩子,讓孩子在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滿足快樂。
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他從來沒有被貼過負面標籤,
自然也就不認為自己是不行的人。
命令還是啟發。
命令——孩子習慣服從;
啟發——孩子學會思考。
快去寫作業!
馬上把你的玩具收起來!
我讓你這麼幹,你就得聽我的,我是你爸媽!
父母喜歡命令孩子,因為發號施令
特別容易讓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而且越是嚴厲的命令,
越是容易得到孩子的執行,
父母也喜歡這樣直接、高效率的方式。
但是這樣一來,
孩子習慣了服從,
會漸漸失去自我的思考與探索能力。
有位父親,已經40歲了,在單位,
升職這類好事從來輪不到他,
某位老領導私下評價他
“永遠當不了一把手,因為沒魄力”
來上我們的家長課,他才忽然意識到自己
這大半生都喜歡聽領導的、服從領導,
原來跟他小時候習慣了服從父母一模一樣!
換一種說話方式試試:
”今天的家庭作業多不多?
你打算怎麼安排時間呢?“
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思考,
孩子會在自己決定和處理事情的過程中
不斷試錯,不斷自我糾正。
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更多的經驗,
從而讓自己越來越獨立能幹。
替孩子開脫,
還是讓孩子承擔。
替孩子開脫——孩子學會沒責任心;
讓孩子承擔——孩子學會有責任心。
孩子起床晚了,上學遲到,
怕被老師批評,媽媽說:
我給老師發短信,就說今天上學路上車壞了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
家長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乖,
今天這事兒肯定是對方太過分了吧?
父母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護,
不期然地總是採取庇佑的手段。
然而,孩子習慣了遇到事情
就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漸漸失去做人、
做事應有的責任心。
你還指望這樣沒有擔當的孩子,長大後參加工作,
能夠得到同事的敬重、領導的贊許嗎?
換一種說法試試:“今天遲到的原因,
我會如實告訴老師,
我相信下次你不會再起床這麼晚了。”
讓孩子承擔他自己的行為後果,
他會在遇到挫折和打擊的過程中,
學會勇敢面對、勇於承擔。
包辦還是放手
包辦——孩子學會依賴;
放手——孩子學會獨立。
“你快點吃飯,我來替你收拾書包”,
這恐怕是很多父母都說過的話。
“把手機交出來,直到你寫完作業為止!
“看起來是命令,實際上也是一種包辦,
父母不相信孩子會自我控制,
要替孩子管著手機才放心。
說到底,一切包辦,
都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自己會管理自己,
也不相信孩子會把事情做好。
包辦型的父母,非常容易養出“巨嬰“一樣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太過於操心了,
但是,你能包辦一時,你能包辦一世嗎?
換一種說法試試:“上學時間快到了,
我相信你能把握好你的速度。
“”我有點擔心你會在寫作業的時候玩手機,
你認為怎麼做更好呢?“
父母應該相信,放手,不會造成天塌。
但對於孩子來說,
摔跤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
他們就是在錯誤中不斷得到成長,
從而越來越好的。
越獨立的孩子越是自信。
越是犯過錯的孩子,
越懂得什麼是對的。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
想讓TA成長為什麼樣的大樹,
父母就得付出什麼樣的努力。
在最簡單的日常對話裡,
就蘊含著這樣的養分或毒藥。
你的父母,經常對小時候的你
說些什麼樣的話呢?
你的今天,又是怎樣的呢?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