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 LINE 的 3 條潛規則,暴露出了你的 社交層次!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7-12-22 12:17
  • 更新:2018-07-17 09:18

聊 LINE 的 3 條潛規則,暴露出了你的 社交層次!

(圖/shutterstock)

 

作者:爐叔

來源公眾號:圍爐夜讀

ID:weiluyedu_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朋友圈慢慢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昨天問起朋友,現在怎麼不更新狀態,

他說自己已經好久不看朋友圈。

 

「一眼也不看?」我驚訝地問。

「差不多,現在的朋友沒啥意思,

除了微商點讚,就剩柴米油鹽,

稍有不慎還會洩露個人隱私,

實在沒啥可看的。」

說完後,他又補充了一句,

「沒有朋友圈,我反而過得更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點頭,心裡卻不是滋味。

如今的朋友圈,

只剩下圈,卻沒了人情。

 

別把朋友圈

當作情緒垃圾桶

大多數人之所以成為情緒的奴隸,

不是因為愚蠢,而是因為這樣做異常簡單。

 

阿寬,我的前任同事。

剛認識的時候,我們都認為

他是一個靦腆內向的人,

等加了微信,

才發現阿寬只要一遇到不順心的事,

就會發朋友圈抱怨,

少則幾條,多則刷屏。

 

內容又尖酸刻薄,滿是戾氣,

一度逼著辦公室的很多人悄悄封鎖了他,

因為單看那些狀態,

你會覺得此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全世界都是敵人。

 

久而久之,

阿寬把這種負面情緒也帶入了工作,

讓各種來往的同事都很不舒服,

或許是體會到了那種無聲的抗拒,

阿寬主動提出了辭職。

說實話,他的離開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情緒有著傳染性,

一個總是在朋友圈散發負能量的人,

與其說爽自己,不如說糟蹋別人。

既然是生活,就免不了遇到糟心事,

如何處理是你個人的問題,

過度在朋友圈吐槽,

就是在強行向別人

灌輸你的垃圾情緒,

沒有人應該成為你發洩的渠道。

想要生活越來越陽光,

需要的是

我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抱怨。

 

 

別在朋友圈

暴露自己的隱私

80 後的阿祥是個普通白領,廣州人,

特別喜歡發朋友圈,

恨不得一天 24 小時不間斷地

在朋友圈直播自己的生活。

 

某天他下班回家,發現大門敞開著,

家裡的東西被翻得亂糟糟的,急忙報了警。

幾天以後,偷盜者被抓,

阿祥去了警察局一看,

發現對方竟然是自己新認識的朋友。

 

通過警察審訊後,阿祥才知道,

原來那位朋友最近剛失業,

他通過阿祥每天發的朋友圈內容和定位,

熟悉了阿祥的生活習慣,

什麼時候跑步、什麼時候吃飯、

什麼時候上班,全都一清二楚,

掌握了這些信息,作案實在容易。

如此橫禍竟是朋友圈作祟,阿祥懊惱不已。

 

與之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2017 年 9 月,

山東省青島市的楊女士和女兒青青前往甜品店,

她按照慣例拍照分享,

隨後叮囑女兒等著,她去取餐。

 

她前腳剛走,

就有人來到桌前和小女孩搭話,

青青剛開始並沒有理睬,

但那個陌生人竟然叫出了她和楊女士的名字,

並且展示了楊女士發在朋友圈的合照。

青青看到照片,聽到媽媽的名字,

立刻動搖了,

被對方哄勸著向店外走去。

 

幸運的是,店內恰好過了人流高峰期,

有幾個大學生看到了全過程,

見勢頭不對立刻上前阻止。

事後通過孩子的描述,

楊女士才發現是朋友圈惹出了災禍,

只要是加上她的人都能看到合照,

也能知道女兒的名字。

讓楊女士更為後怕的是,

直到被抱進懷裡,

青青仍舊以為那個陌生人是媽媽的「朋友」。

 

朋友圈裡切忌不能暴露太多隱私,

適當分享,謹慎把握分寸,

才會讓生活中潛在的危險遠離你。

想要生活安全高質量,

依靠的不只是警察或者社區保全,

還有自身的警惕。

 

享下班】粉絲團

按個讚,品味好文章,享受生活從現在開始!

不要做發朋友圈,

卻不回消息的人

在上家公司的時候,

有兩個年輕人讓我記憶猶新。

 

小天和小霞是當時同批入職的實習生,

兩人都是應屆生,

小霞性格活潑,小天卻默默無聞。

當時大家都看好小霞,

結果僅過了 2 個月,小霞就被辭退。

雖然她能力不錯,

可是同事們只要提起,都會不斷搖頭,

我曾與她對接過幾次工作,

印象確實極為糟糕,

在微信上告知她事務,總是遲遲不見她回覆。

 

最初的幾次因為小姑娘是新人,

我沒有表現出不滿。

但有一回我在微信上轉達重要通知,

她又沒了聲音,

我主動提醒,結果還是石沉大海。

誰知剛打開朋友圈,

第一條就是小霞剛剛發表的狀態,

配圖是書籍和咖啡,滿滿的歲月靜好。

 

後來在和其他同事聊天的時候才知道,

小霞其實一直有這種問題。

而小天不同,

通知她的事往往都會得到及時回覆,

如果因為事情錯過了,

她也會及時補上抱歉。

所以久而久之,

哪怕有些細節比不上小霞,

我們也更願意和這種靠譜的年輕人說話辦事。

 

前幾日和前同事聊天,

才聽說小天年紀輕輕已經做到了中層,

而小霞據說還是個普通員工,

幾年了也不見長進。

 

無論是工作抑或生活之中,

哪怕錯過了消息也應該在看到時回覆,

至少讓對方知道你已經收到。

一次兩次可以理解,

經常發朋友圈不回消息的人

絕不是單純的記性差,

而是根本沒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朋友圈這個所謂的私人空間

恰恰能體現出最真實的素養。

這種行為只能證明,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

那個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只願意讓自己過得開心。

 

想要生活越來越舒暢,事業進步,

就需要學會體諒他人,

只考慮著自己,

他人又何必考慮你?

 

 

你的社交層次如何,

通過朋友圈便能看出大概

哪怕有網路這層面紗,

從朋友圈裡也可以看出

你最真實的樣子。

朋友圈是你的私人領域,

但它更是一種社交。

 

如果你希望隨心所欲,大可以封鎖所有人,

如果你想分享,就得學會保護自己,

尊重他人,同時把握好分寸。

無論是用於發洩,用於展示生活,

或者是抒發自我,

朋友圈都需要我們精心去經營。

因為這世上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

如果有,那它只意味著絕對的自私。

 

生而為人,人和人聚在一起,才叫生活。

最初我們發朋友圈的本意都是

在記錄自己的生活或者分享,

所以真正變味的或許不是朋友圈,

而是我們日漸浮躁的心,越發複雜的社會。

但身在浪潮之中,不能總希望潮水改變,

也需要從自身思考。

 

朋友圈是你的,

你能改變的東西有很多。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本文由 圍爐夜讀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