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只隔了這 5 件事
自卑心理給人一生
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自卑的人常常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
過分在乎他人的評價。
遇到喜歡的人和物,
不是想著爭取,
而是覺得自己配不上。
即使長大變得很優秀,
卻依然有著很深的自卑情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放手讓孩子獨立 or
不信任孩子能力
一個孩子的自卑最先來自家庭,
再是老師和同齡人。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
往往與背後的家庭教育有關。
父母總覺得孩子小,怕麻煩,
或者不相信孩子能力,
常常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幫忙端盤子,
媽媽馬上說:
「你端不穩,別把盤子打了。」
孩子拿掃帚掃地,
奶奶馬上說:
「別掃了,你掃不乾淨」
孩子嘗試新事物,
父母說:
「這孩子做事沒耐心,一看就不行!」
孩子的自信落到實處是什麼?
恰恰就是完成生活中
一件又一件的小事,
在嘗試和體驗中,
增加對生活的自信心。
正如《人性的弱點》中寫道:
「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
做你害怕做的事兒,
獲取一次成功的體驗。」
用網友的話解釋就是:
「你做成了一件事,
你又做成了一件事。」
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
孩子便會越來越相信自己,
反之,
則很容易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偏低。
願意欣賞孩子 or
總拿孩子做比較
以前在有人網上問:
「什麼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
總愛提別人家的孩子?」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的一個答案是:
「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
逼孩子容易多了。」
在養育的過程中,
父母對孩子常常缺少欣賞的眼光,
反而對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讚不絕口,
鄰居家的孩子小明,
同事家的孩子小東,
自家孩子永遠不如別人家的來得滿意。
當父母盯著人家孩子的優點,
放大自家孩子的缺點,
其實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
得不到正向回饋的孩子長大後,
也會不自覺地用別人的優點衡量自己,
看低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
這個世界上既沒有相同的孩子,
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之處。
遺憾的是,
不少父母吝嗇欣賞的目光,
卻用比較給孩子
埋下自卑的種子。
尊重孩子意願 or
替孩子做選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從家庭日常,到學校生活,
再到結婚成家,
他要面臨的選擇必然越來越多。
爸爸媽媽習慣性地包辦做主,
對孩子的意願置若罔聞,時間久了,
孩子就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一切都依賴父母或他人。
這個時候,
父母必須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讓孩子參與家中
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
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
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
孩子的判斷,可能你並不認可,
但也不要全盤否定;
如果你已經有了目標,
不妨讓孩子二選一。
總之,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
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這是他自信的開始。
好好說話 or
語言暴力、貼標籤
大多數的悲劇,
都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語言是人類的天賦,
卻也能變成最傷人武器。
當你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和你越來越不親近時,
不妨回頭看看,
是否對他說過這樣的話:
真笨,沒用的東西;
是人都比你強;
你豬腦子啊,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能弄錯!
膽子這麼小,沒出息
人們常說:「打是親,罵是愛。
大人批評孩子初衷都是為了
孩子能改掉「壞行為」,
變得更好。
然而事實是,
每一句來自父母的否定,
都足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
「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行。」
心理學有個詞叫「消極暗示」,
當我們總是貶低孩子,
將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標籤化,
久而久之,
孩子開始不自覺地往這些標籤上靠攏,
最後陷入自卑怪圈。
無條件的愛 or
有條件的接納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沒有保留的,
但是一旦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這份愛會加上條件和標準,
比如要聽話、成績要好、不哭不鬧......
這是孩子得到父母的愛的條件。
父母一方面經常以收回對孩子的愛,
調整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
對孩子出現問題貶低、指責,
這樣一來,
孩子很難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
內心也是匱乏的。
小時候,父母對孩子不接納,
成年後的他也會很難接納真實的自己。
父母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完美與不完美,
不管他能不能給你掙面子、
不管他能不能讓你高興、
不管他能否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你都會愛他。
無條件的愛與堅持原則並不衝突。
每個孩子,
背後有愛與原則支撐,
心靈都將是富足的,
不管未來遇到了什麼,
都可以自信面對。
看更多好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 這 10 類 媽媽 養出的孩子一定有所成就,你上榜了嗎 ?
- 所謂成功,就是這 6 年好好陪自己的孩子...時機一過 老了只剩「後悔」 陪你!
- 越早吃苦,吃得越少...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苦」就是生命的底色
- 如果不誠實,成績再好都沒用!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八件事...
- 請告訴你的孩子: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才有機會「贏」!
(文章來源:人生指南)(首圖/shutterstock)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