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有網友 7 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房價改實坪制計價,公設坪數可登記但不計價」,達到 5,000 人的附議門檻,而建築法規放寬後,可登記在權狀上的計價項目越來越多,不過究竟什麼是實坪及虛坪我們卻不太清楚,本文就要來解密建商沒公開的一大「隱藏成本」!
文/女人變有錢
國外以實坪計價 國內以「登記面積」計價
日本、馬來西亞、澳洲等國家房產均採取「實坪」計價,國內現行房產交易採「建物登記面積」作為計價標準,只要在權狀上登記的坪數,都納入計價範圍。
隨著建築法規放寬 可登記在權狀計價項目越來越多
目前除了預售屋的雨遮及屋簷可以登記、但不計價外,成屋的陽台、屋簷、雨遮、法定騎樓、防空避難設備、裝卸、停車空間、機電設備、安全梯、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等附屬建物或公共設施,只要能灌入權狀坪數內,消費者就要買單。而這些「虛坪」飽受太高的批評,因為扣除虛坪,能使用的面積縮水嚴重,預售屋公設比 35%∼40%是常態,新成屋 20%∼30%比比皆是;屋齡 20∼30 年的中古華廈公設比有機會降至 20%,公寓約 10%,甚至有可能更低。
未來實價登錄網 將同步公布扣除公設後的單價
實價登錄後,消費者已養成查詢「實價登錄資訊網」的好習慣,但實際使用會發現,因為權狀登記坪數並未區分「實坪」與「虛坪」,以致民眾不知道錢究竟花在哪裡?比如忠孝東路房屋總面積 30 坪(不含車位)、總價 1,500 萬元,換算每坪單價 50 萬元,假設附屬建物及共用部分(公設)等虛坪占 50%;若採取實坪制後,以實際能使用到的主建物計價,換算每坪會衝高 100 萬元。「實坪」計價的意思是指權狀總坪數必須扣除公共設施(包括中庭、機電室、水塔等俗稱「大公」坪數;電梯間、同樓層走道空間等俗稱「小公」坪數)的面積,剩下的坪數才能計算房屋總價,似乎較為合理。
目前內政部並未鬆口針對「實坪制」議題會從修法角度討論,但未來實價登錄網將同步公布扣除公設後的單價,從資訊透明化著手,改善公設過高及虛坪浮誇的狀況。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 1 萬元在銀行竟要 72 年才能翻倍?三位媽媽 3 種理財方式,看完再決定錢該往哪放!
- 錢別鎖進保單裡!任選3方法照樣能存錢:9 年翻一倍,30 年後竟比儲蓄險多存 1115 萬!
- 存 1 萬放銀行,竟要 72 年才變 2 萬?越早搞懂「72 法則」,讓你早日踏上 財務自由之路!
- 小資夫妻四帳戶存錢法!28 歲 Moly 月薪 32K,婚後照樣養 2 小孩、還清 400 萬房貸...
- 大學教授江季芸 用「紅包理財法」幫 7 歲女兒存下 80 萬!
本文由 女人變有錢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責任編輯:Stepha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