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家跟數學家一起登山出遊,
清晨,兩人正要從帳篷起身時,突然聽到不遠處有熊的咆嘯聲。
結果企業家急忙的衝到營帳門前,努力而慌張的穿上他的鞋子。
此時數學家嘆了一口氣,悲觀的說:
「不用跑了,根據我的計算,以熊的速度很快就追上我們了」
「我知道,」企業家說「雖然我跑不過牠,但我只要跑比你快就可以了。」
這是網路上流傳的一則小故事,
用來描述人類對於同一件事物的「相對思考力」。
現代的財務學談論「隨機漫步理論」,
認為股票市場具備相當的效率,使你精心挑選的投資組合之報酬率,
將和一隻猩猩用飛鏢射出來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不相上下,相差無幾。
這表示,你根本無需費心思考,只要跟著射飛標即可。
巴菲特對此的評論是:
「股票市場具備效率的結論是正確的,
但進一步推論至『隨時都有效率』則是錯誤的看法。」
另外,他也說:
「在任何競賽中,如果你的對手被教導思考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那麼對你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依據這50多年來的投資績效證明,巴菲特的見解應當是比較正確的。
許多人在沒有努力之前,一想到困難就放棄了。
誠如巴菲特所說的,這提供了許多創業家一個很好的機會。
成功,是來自於相對的思考力量。
只是許多人往往只思考到「問題」,
而沒有思考到「解決方法」,或者根本不願意思考解決方法,
一個可能成就你此生的機會,就這麼白白的放棄了。
西元1878年,貝爾發明了電話通訊技術,
當時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方式主要仰賴電報為主,
之中最大的通訊公司稱為「西方聯合公司」。
貝爾當初發明的目的並非要顛覆西方聯合公司,
相反的,當時他還想以區區10萬美金,就將這項技術專利賣給西方聯合公司。
但是,西方聯合公司卻斷然的拒絕了貝爾,
並且該公司總裁William Orton還說了一句:
「我們公司為什麼要花大錢買一個玩具?」
被拒絕之後,貝爾選擇和一些金主自己成立公司,
該公司命名為「AT&T」。
1979年,短短一年內,公司已經擁有17,000的電話用戶。
1910年,公司淨利已經超過1,500萬美金,遠遠超越了西方聯合公司。
最後,忽視這項技術的市場領導者成了輸家;
而當時差點賤賣自己技術的挑戰者,則成為了市場的領導者。
儘管在克里斯汀生教授的研究下認為,
這是出於對創新策略的不熟悉,
造成領導者在動機的不對稱上,引發出來的最終結果。
然而,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嗎?
當你有一個創業的想法時,尤其是創新的事業模式,
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最根本的其實是「獨立的思考能力」。
獨立的思考不見得會讓你戰勝市場,
但可以讓你戰勝你的競爭者,誠如那個企業家一樣。
巴菲特在對Nortre Dame學生演講時,
拿出一份37家失敗的投資銀行名單。
他解釋說,這些投資銀行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股市不景氣;
相反地,紐約證交所的交易量因此擴張了15倍,
但這些公司仍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這些公司的領導人都很努力,
智商也很高,也都渴望追求成功,但為甚麼失敗呢?
「告訴諸位,這就是盲目模仿同業的下場」
盲從,意味著不經思考而跟隨大家的腳步,
在人的動物性本能之下,會認為這樣比較具有安全感。
比方說,A銀行賣連動債,業績很好,賺了很多錢。
所以B銀行的經營團隊受迫於董事會壓力,只好跟著賣連動債。
A銀行的信用卡跟現金卡到處發,衝高市場占有率,賺了不少錢。
於是B銀行也跟進,用名片就讓你辦卡。
最後歷史說明了,2005年台灣的雙卡風暴後來導致了銀行的呆帳率攀升;
而連動債則害了大多數的投資人血本無歸。
事實上,如果銀行的管理階層擁有充足的職業道德
,就不應當銷售連專家都不容易搞懂的衍生性商品給一般老百姓。
也不應當眼紅其他銀行業者靠雙卡賺進高額利率,
於是跟著不管信用風險就搶進市場。
連動債讓銀行的誠信幾乎破產;
雙卡風暴則讓銀行虧損連連。
某種程度來說,這就是盲從的下場。
利益,將思考力與判斷力都蒙蔽了。
那麼,你是否常常獨立思考呢?
是否別人給了你一句:「不可能啦!」
你就放棄了?
<創業的藝術>一書作者『蓋.川崎』說:
「如果一個創業點子是所有人都說會成功,
那反而不是機會所在。」
這很符合一般的商業邏輯,
因為越多人想得到,你也會有越多的競爭者。
加上萬一市場的餅不夠大,後進者成功的機會自然就小了點,
就算成功了,可以分到的利潤也只有一點點。
但這不代表你必須老是當一個異類,
故意要跟人家做不一樣的事情。
而是你必須擁有質疑的精神,思考每一個步驟跟過程,
好確保你的點子能擁有創新,又能貼近市場。
大前研一說,麥肯錫的用人哲學是:
「所有人都贊成,反而不用;
所有人都不贊成,但當中有人強力贊成,反而會用」
或許也是根源於類似的概念吧。
成功,來自於相對的思考能力。
你需要的不是擊敗市場,而是「永遠」比你的競爭者好一點。
每次都多贏一步棋,很快的競爭者就趕不上你。
作者: Hands Up 創辦人 洪大倫
(本文由 Hands Up 創業智庫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