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灣 60 歲以上人口達 472 萬人,全台住宅自有率高達 84%,但是全台共 11 家銀行推行的「以房養老」貸款專案,截至目前總申請件數卻不到 2 千件,比例極低。捷安達保險經紀人董事長吳鴻麟分析,因為以房養老挑戰的是「債留子孫」的想法。
文/Money錢
為什麼以房養老是「債留子孫」的想法
華人社會長輩都保有傳承房產給子孫的觀念,申請以房養老貸款時,必須將房屋所有權抵押給銀行,等到過世後,子女若想保有房屋所有權,必須將房貸還清或是債務平轉到子女名下,也就是說,子女必須承接長輩留下的債務。這也是不少銀行在簽約前,希望長輩與子女溝通,甚至安排見證人的機制,避免未來發生糾紛。
台灣人愛「藏富於房」
主計處 2015 年「國富統計」資料,台灣家庭部門資產土地按市價重估後,單是房地產就占總資產結構的 40.97%,遠比金融性資產淨值裡「人壽保險及退休金準備」的 17.35%或是「有價證券」的 14.65% 高出 1 倍以上,顯示台灣人愛「藏富於房」。
以房養老貸款主要是解決名下只有一屋的屋主「有房沒錢」的退休問題,讓他們滿足在宅老化的趨勢潮流。本刊綜合各專家意見,整理一屋族除了可選擇以房養老貸款方案外,其他 4 種能將房子活化,轉成源源不絕現金的方法。
4 種能將房子活化 轉成源源不絕現金的方法
第 1 種:把多餘空間出租
對退休族來說,把房屋出租可以按市價調整租金,不動產持有成本有轉嫁的機會,缺點是退休族要承擔管理租客工作、招租費用,以及維護房屋、設備的責任,再者空租時間若過長,生活費就會出現壓力。
但要提醒的是,對想在宅老化、名下只有一屋的退休族,除非是住在透天厝,將其中一層樓出租,或將原先房屋分割成 2 戶,否則實務上不易執行,而且要把裝潢及修繕費用計入。
第 2 種:大屋換小屋
對「有房沒錢」,只有一屋的退休族,當進入空巢期後,不妨趁健康、體力無虞時,做好大屋換小屋或市區換郊區的準備計畫,將部分不動產變成現金,再用這筆母金投入固定收益商品,
比如高殖利率股票、配息債券基金、穩定 ETF 組合等,達到創造現金流的目的。這個方法適合有投資基礎的屋主。
第 3 種:賣房子買年金險
相較「以房養老」貸款能夠保證未來 10 至 30 年的每月收入,年金險也隱含相同概念,「它就像一間收租的房子。」
用一張 6 年期、總繳保費 1,500 萬元的遞延年金險為例,「買一張年金險好比投資一間 6 年後交屋、價值 1,500 萬元的『年金屋』,6 年的繳費期間就像在支付工程期款項;等到交屋後,房屋保證出租不中斷,且每年有 36 萬元收入,直到死亡。」
此外,持有年金險的期間,不須繳納任何稅金如房屋稅、地價稅等;若是長期持有 10 年以上,國稅局會從經濟事實判斷保單是否要計入遺產。總之,只要長期持有,子女有機會免繳遺產稅。
對於只有一屋的屋主,賣屋之後可考慮居住安養中心,先留下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再將剩餘資金投入年金險,發揮資產活化效益,也減少未來子女因繼承而衍生問題。
第 4 種:將房屋貸款買保險
如果不想搬進養老機構,若沒有任何房貸,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可考慮貸款買生存年金險、利變型年金險(壽險),或是其它養老保險。目前房貸利率最低 1.7%,但這類定存保單年金給付保費 2.2%,仍有套利空間,並能保有房屋所有權。但這個方法適合已準備部分退休金者。
從房市整體大方向來觀察,台灣房市在 2014 年第 4 季至 2015 年上半年走勢自高點向下,目前尚未明確見底。從人口年齡結構分析,到 2022 年至 2023 年才有另一波多頭走勢;
2026 年之後台灣將走入為期 30 年的長期空頭
接下來景氣藉由人口消費成長,在 2022 年至 2026 年間將出現第 2 波景氣多頭。但在 2026 年之後,由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的人口懸崖,台灣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同時走入為期 30 年的長期空頭,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房產僅市中心精華區才有支撐;市郊房屋必須距捷運站近且生活機能方便,才禁得景氣的考驗,「而這也是銀行承作以房養老貸款,特別重視擔保品區位的主因。」退休族活化不動產時,除了投資標的外,還是會有利率、長壽及通膨風險必須考量,商品規畫仍建議以穩健型固定收益類產品較適合,不建議以外幣投資型保險搭配規畫,以免因市場波動而增加投資及匯率風險。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 1 萬元在銀行竟要 72 年才能翻倍?三位媽媽 3 種理財方式,看完再決定錢該往哪放!
- 錢別鎖進保單裡!任選3方法照樣能存錢:9 年翻一倍,30 年後竟比儲蓄險多存 1115 萬!
- 存 1 萬放銀行,竟要 72 年才變 2 萬?越早搞懂「72 法則」,讓你早日踏上 財務自由之路!
- 小資夫妻四帳戶存錢法!28 歲 Moly 月薪 32K,婚後照樣養 2 小孩、還清 400 萬房貸...
- 大學教授江季芸 用「紅包理財法」幫 7 歲女兒存下 80 萬!
(圖:shutterstock/責任編輯:Stepha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