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資料整理: 張佳瑩)
我記憶中的 921 地震
1999 年 9月 21 日凌晨 1:47,
相信是很多台灣人共同難以忘懷的回憶:
芮氏規模 7.3 的地震,
台灣近百年來最大的地震,
震央就在台灣的心臟:南投。
記得那時我就讀台北教育大學四年級,
就在深夜,一陣天搖地動,整棟宿舍瞬間停電,
大家紛紛跑到操場上躲避餘震整夜未眠。
一位家住台中的同學,打電話回家,連訊號都沒有,
後來是強烈地震,震央就在南投!
天亮了,新聞播報全台災情:
數棟大樓倒塌,南投更是慘不忍睹、家破人亡。
此次地震釀成重大傷亡,總計 2,415 人死亡,
29 人失蹤, 11,305 人受傷,
災害是台灣有紀錄以來第二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保險是轉移重大風險
發生時的最佳工具
屋漏偏逢連夜雨,對許多的災民來說,
更雪上加霜的是:
房子倒了,卻仍要繼續繳貸款。
雖然政府後續實施了一些房屋貸款補助措施,
但為避免將來遇到震災的民眾能減輕負擔,
於民國 91 年 4 月 1 日起實施 ”住宅地震保險制度“,
政府設立了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
與各產險公司配合,
使民眾在遭受地震災害時,
能獲得基本的經濟保障,重建家園。
住宅地震基本險:
最高保額 150 萬
全損才理賠,夠嗎?
我們若將每一種風險的發生頻率,
及損失金額大小來歸類,
可將風險約略分為四種狀況,
及分別有規避風險的方式。
以第一象限舉例:在淹水區做生意,
每年颱風或梅雨季節,可能就會有損失,
屬於風險發生頻率高;
損失金額大的風險,我們建議採取「避免」
開店地點避開易淹水地區的因應之道。
四個象限中,第二象限的特性是:
發生頻率低,但可能有重大損失,
例如車禍、地震。
若地震造成房屋損毀,
影響所及,不單只是財產的滅失,
原本的支出(房貸)不會減少,
之後另外租屋、購屋,
勢必增加家庭現金流量的支出,
如此一來可能會影響家庭財務的平衡。
因此建議利用保險將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
以確保不幸碰上風險時,
不會因損失金額龐大
而影響到家庭既有財務的運作。
地震險一般來說分成:
基本、超額、擴大、輕損四種
一般大眾知道的地震險為「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與健保、勞保、汽車強制險一樣,
屬於政府政策性保險,
每一住宅建築物投保一張保險單為原則,
且保額固定。
承保方式係採住宅火災保險
擴大承保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民眾投保住宅火險
就須同時投保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住宅地震基本險的保額上限為 150 萬,
且需全損財理賠,若只有住宅地震基本險,
若房子價值超過 150 萬,則產生額度不夠,
或是損失程度未達標準而無法啟動理賠的狀況。
接著將其他 3 種地震險的特色
簡要整理如下:
key point:
1. 若欲提高保險金額
(房屋價值高於新台幣 150 萬元者)
可向產險公司加保「超額地震保險」。
2. 若欲增加保障範圍及保險金額
(裝潢、傢俱、部分損失),
可向產險公司加保「擴大地震保險」。
也有產險公司推出套裝商品,
保障屋內動產及建築物龜裂。
九二一地震過去...
國人投保地震險
比率仍然偏低
台灣位處地震帶上,每年地震發生頻仍,
隨著九二一地震過去,
國人投保地震險的比率仍然偏低,
且不少比例是因為有貸款,
由債權銀行要求投保,
否則很多人在貸款繳清後
就未續保住宅保險
(包含火險及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若地震再度發生,
辛苦累積的資產將可能受到損害
甚至化為烏有。
感嘆九二一地震時
也適時檢視自身風險規劃
天災無法避免,
但可以透過保險轉嫁風險,
在您跟我一樣想起九二一地震,
仍感嘆人身財產的脆弱時,
也請您適時檢視自身風險規劃是否適當。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本文由 張佳瑩 授權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若你有任何問題想諮詢
歡迎與我聯繫
我是:張佳瑩 CFP®
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證號:CFPR1715062)
e-mail:stellajain89@gmail.com
Line ID:stellajain
CMoney推出免費APP
> 【保險對夠好】
我們從保戶的立場成立保險資訊媒合平台,
希望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也讓專業的業務員有機會服務更多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