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安全隱憂! 泳池蒸氣室無人管,幼童獨自進出恐受困。」
一間室內泳池旁附設蒸氣三溫暖,
門口張貼注意事項明定十二歲以下禁止進入,
有一名五歲兒童獨自進入後無法自行開門,
幸好後來有其他民眾進出才得以脫困。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羅怡君、單信瑜
台灣社會事件頻傳
家長們 只想「保護」孩子...
二○一五年北投女童割喉命案發生後,
家長人心惶惶,
紛紛要求學校加強門禁保護學生。
同時間苗栗卻傳出
「學生提早到校被關在校門口」的爭議,
原來部分家長六點多即把學生送到學校,
但因校門七點才開放,學生只得站在校外等待,
巡邏員警因此要求替代役警衛提早開校門,
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
身為父母的我們早已成為驚弓之鳥,
好不容易從一個事件中稍稍平靜後,
網路上又會替我們一再溫習以往的社會事件,
我們似乎只能選擇建造堅固的堡壘,
下達更多的「不可以」命令以力求降低風險,
或者要求更多人力、設備保護我們的孩子。
世界上所有父母皆面臨相同難題,
地球另一端的家長
卻開始反思這樣的做法。
美國家長:
不該為保護孩子 禁止他們獨立
美國馬里蘭州的一對父母,
只因為讓六歲和十歲的孩子
在家附近的公園單獨玩耍,
就被警方以「疏忽照顧兒童」為由進行調查。
二○一三年,一位紐約媽媽
讓九歲兒子單獨搭乘地鐵回家,
此事遭媒體曝光後,
這位媽媽被封為「全美最糟糕的母親」,
她因此上遍各大電視台脫口秀,
與「育兒專家」對談;
並決定成立「自由空間部落格」,
致力於解除各種
讓孩子喪失獨立能力的疑慮與規範,
此舉在美國引起極大迴響。
愈來愈多的父母因為恐懼,
而延後孩子自由行動的年齡,
愈都市化的地區愈是如此。
儘管我們意識到掌控孩子生活並非良策,
但對這些社會亂象又莫可奈何;
「禁止」永遠是最快速簡單的管理方式,
誰也不想承受億萬分之一失去孩子的風險。
封閉不等於安全
人際安全與人際網絡的型態密切相關。
早期農業社會外來者少,
村莊、聚落都是熟面孔,
在這個封閉的人際環境中,
多數時候都是相對安全的。
左鄰右舍彼此認識,
互相幫忙看顧孩子、共享餐飯;
但這種安全狀態,
不是建立在孩子本身的能力上,
而是建立在人際網絡的封閉性上。
隨著社會發展,這樣的封閉性不復存在。
對孩子的威脅不僅來自於看得到的人,
也包括看不到的網路身分。
失去對 社會的信任
斷絕孩子與外界接觸...
因此,在兒童安全上,
我們要擔心的遠超過上一輩父母,
但我們可以依賴的工具或方法,
卻不見得比他們多或有效。
即使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
擁有高密度的街角監視器,
加上各類打卡系統、應用程式追蹤通知等,
這些看起來再安全不過的防護網,
仍然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根本原因恐怕是我們
對這個社會的信任已徹底斷線,
總想著單憑一己之力孤立起自己與孩子,
與外界愈少接觸愈好,
殊不知這樣只是讓家庭抽離社會脈絡;
隨著父母相互加乘的想像力放大風險,
便自動無限期延長自身責任,
只管自己的事就足以精疲力盡。
配合年齡,
培養不同程度的獨立
我們不會因為怕孩子跌倒而阻止他學走路,
面對其他事情時的態度也應如此。
誠如創立「自由空間部落格」的那位媽媽所言,
最大的風險其實是
「在不會遇到
任何危險的環境中養大孩子」。
這不意味著我們倡導毫無頭緒的自由放任,
只是我們都需要學習重建社會關係以信任他人,
培養孩子的能力以信任他們。
重新檢視每起社會事件,
裡頭總有許多環節有機會改變結果,
那些令人惋惜的「要是有人如何……」
往往就是扭轉命運的關鍵點。
與孩子共同「發現問題」
培養應變能力、避免危險
舉國小生為例,獨自從家裡到學校上學的路程中,
孩子缺少哪些能力?環境有沒有改善空間?
交通號誌是否完善? 騎樓馬路有哪些安全死角?
沿途哪些是「愛心求助」店家?
有多少人,包括學校警衛、便利商店店員、
其他學生家長認識孩子與自己?
當我們嘗試將孩子和自己放入社會脈絡裡,
自然就能發現各類問題,
帶著孩子一起發現並積極改善,
不僅培養整合性的應變能力,
無疑地也為孩子打造出隱性的社會安全網。
事情總有超乎孩子當時能力的可能,
但我們必須相信平日的練習才會帶來好運氣,
因為就算我們不相信,
也無法阻擋任何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意外。
只有讓孩子愈來愈熟稔社會脈絡與資源,
加上與環境互動的經驗累積,
才是他們能趨吉避凶、逢凶化吉的唯一機會。
與其亡羊補牢,
先主動出擊吧!
一九九二年,健康幼稚園遊覽車火燒車意外事件,
受難者家屬紀念捨命救孩童的林靖娟老師
而成立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致力於兒童安全研究與活動,並積極推動各項法案;
二○一一年,二十二歲的張博崴至南投登山失蹤,
各界救援五十多天後確認死亡,
博崴父母因此成立「面海面山平台」,
致力於改善山難救災環節,
希望更多孩子接近自然時,
有完整確實的求救系統與救災體制作為後援。
我們實在無需等到憾事發生,
才理解自身與社會無法切割;
若我們無法停止擔心,
那就將擔心轉化為動力,
從學校社區做為起點,
協助孩子階段式、漸進式地融入社會環境裡。
做父母的應該要比誰都還要勇敢,
那種勇敢是放手讓孩子探索生命,
並在平日就帶著孩子培養受到各種侵犯時,
所需具備的保護自己的選擇能力。
看更多教育好文,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 蔡康永:「聽話的孩子並不快樂!」別再濫用大人的「特權」換孩子的 乖巧!
- 聰明的媽媽,最懂得控制 情緒!你的情緒,決定了 跟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爸媽們,不用扮演成天碎念的虎姑婆! 日本的手帳管理術,用「1 張紙」,就讓孩子「主動完成」該做的事!
-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本文摘自《愛的生存遊戲》
作者:羅怡君、單信瑜、出版社:親子天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Sally)
(圖/shutter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