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成績考核,
目前仍是評選人才的最大公約數。
不論父母或孩子,
不論在體制內或體制外,
最終,成績都成為是否能順利
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考核依據。
這代表著,成績,就明明白白是
全世界目前公認為
「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彭菊仙
各科都是「學霸」,
同學和大人都愛他
咱家小子之一的班上有個超級學霸,
不論國英文數史地自然,
甚至音樂美術體育,
橫著考、豎著考,樣樣「吉霸昏」。
動靜皆宜、文武雙全,萬中選一,
不只是人中之龍,堪稱「龍中之龍」。
在孩子單純的勝負優劣觀念中,
他神人級的課業表現
象徵著各方面必定零缺點,
他的每一句話都不容懷疑,
每一個舉動也無可挑剔,
他是永遠的政治正確者,
所有同學羨慕他、崇拜他、
服膺他,眾星拱月捧著他,
他的爸媽當然也走路有風。
同學都很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
「我每天都非常用功,極度用功。
我要求自己考到一百分,
做到最好!」這個孩子回答。
家長們也紛紛向他的媽媽求教。
「我當然要求孩子一定要很努力,
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
告訴各位,說『分數不重要』的人,
絕對是騙人的。
天底下沒有父母不重視分數!」
學霸媽媽非常坦率。
我們真的不在意
孩子的成績嗎?
當下,我的腦袋「叮咚」一聲,
馬上捫心自問:「那我自己
重不重視孩子的成績呢?」
是,沒錯,即使始終堅守著
「給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堅信「自由、愉悅而完整的
『自我學習歷程』,才是奠定
『終身學習』的真正基石。」,
但是我必須坦承:
我確實一樣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
「我才不在意孩子的成績!」真的嗎?
我陸續問了十個好朋友,
沒有半個人能瀟灑地說:
「對!我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成績!」
「孩子考壞了,我當下會很沮喪,
之後會冷靜下來,找出問題所在!」
「孩子考得好,
真的會覺得比較不擔心他們的未來啊!」
「會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學業表現,
有獎賞也有懲罰!」
「雖不是極度重視,
但也有重視個七八成吧!」
不必在意成績 的理由,
都只是「自我安慰」
隨口做個田野小調查,
已足以讓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
在心底深處都重視成績;
或許有完全不看重者,但絕對是少數。
那為什麼總是有人
口口聲聲地說「分數不重要」呢?
站在新教育理念浪頭上的教育先進們,
也真的完全不在乎
自家孩子的成績表現嗎?
為什麼網路社群上
每當有媽咪訴苦說自家孩子考差時,
總有父母會跳出來
獻上諸如此類的安慰劑呢?
「成績不重要啦,品格才重要!」
「成績不重要啦,孩子快樂才重要!」
「成績好,將來也不見得能賺錢啊!」
「書讀不好,
但有成就的人還不是大有人在!」
「這世上能成功的人未必都會唸書啊!」
「唸到博士還不是有人去賣雞排,免驚!」
惡性循環下,
孩子和家長都受苦...
既然大多數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成績,
我相信這些話語充其量只是
「瞬間的鎮定劑」,
作用在於短暫止痛、
抑制住父母當下的混亂焦躁,
但往往第二天太陽一升起,
父母的內心必再度翻攪難安。
這些看似立論正確的麻醉劑非常好用,
會讓人有藥到病除的錯覺,
但喧騰一時之後,父母沒有例外地,
又會跌坐愁城。於是:
孩子考壞 → 父母焦慮討拍 →短暫止痛,
成了無止盡的循環。
被分數評比的 現實與痛苦
為什麼這一句句看似邏輯無誤的話語
無法根治父母的焦慮?
難道只因為孩子考差,
父母自己覺得丟臉難看嗎?
成績到底重不重要?
看看孩子在進入每一個階段
所需要面對的考核標準,就會知道,
大家都不可能真的擺脫分數的綑綁。
很不幸的,不論孩子走到哪一個階段、
進入哪一個領域,
而且不論在東方或西方,
評選人才的最基本與最通用標準,
就是走不出「成績」的俗套。
以「成績」為標準的體制,
每個階段都 一樣累...
想搶入聲望好的私校,需要筆試;
十二年國教雖強調「免試入學」,
但諷刺的是,「會考成績」
卻是評比的要項;
每個高中生,沒有例外地,
畢業半年前就得面臨所有科目的
「基本學力測驗」,
並做為申請大學的最大依據;
想選擇技職路線,打算繼續升學的
都得面臨「統測」的篩選;
即使想逃避國內體制的枷鎖,
申請國外大學也必須
亮出國內在校成績的GPA,
要提供中英文成績單,
有些學校甚至要你亮出
在校排名或指定科目的PR;
美國的大學幾乎都
不招收核心科目拿到的學生。
別讓成績變 壓力,
必須找出「調適」的方法
有評比,就會有高下,有高下,
就會有暫時的勝出與輸家,
有輸家就一定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傷心、焦慮、擔憂、害怕。
這些情緒需要撫平,
但不代表從此就能認為成績不再重要,
更不代表忽略了成績,焦慮就從此消失。
相反的,正因為它是所有父母孩子
在求學階段焦慮感的最大來源,
而且難以根除,
我們更有必要直指自己的內心,
更有必要務實的面對它,
找出看待它的最好角度與最適距離,
摸索出在體制內最適切的生存法則。
不必矯枉過正,
也無須自欺欺人
從我一開始所提及
「人人眼中無不是」的學霸,
到父母聲聲
「無法不在乎成績」的呼求,
再到每一句邏輯簡單、
但又似乎正確的安慰話語,
每一個層面都包含著關乎
「成績」的諸多迷思。
雖然,父母孩子們不必「在乎成績」
過了頭到「只在乎成績」,
但是,請想想以下的問題:
「在乎成績」一定是
「不快樂的童年」嗎?
「不在乎成績」一定能保證
「快樂的童年」嗎?
「不喜歡讀書」就不代表
「不需要努力」嗎?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
所以「毋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嗎?
唯有釐清這些迷思,
才能真正幫助父母
成為「不迷惘的當局者」,
在絕不完美的體制內,
找到「局部小完美」
的平衡法則與生存之道。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得自己:
- 你最該留給孩子的 不是房子、金錢,而是這4個 能力!
- 蔡康永:「聽話的孩子並不快樂!」別再濫用大人的「特權」換孩子的 乖巧!
- 孩子會被社會淘汰,都是你害的! 別再說:「不知道要幹嘛,就去考公務員啊!」
- 「如果有人打你,那就還手吧!」家長要教孩子自我保護,而不是逼他 壓抑 情緒…
- 「不可以擦掉孩子寫錯的字!」德國老師禁止父母做的5件事 ( 由衷建議台灣爸媽看看...
作者:彭菊仙 /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Ting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