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父親早逝,家庭失去依靠
他從家教開始 步上補教業
頂著一頭猶如藝術家般的中長髮,
高壯魁武的身材搭上率性樸實的穿著,
補教名師陳立坐車來到臺東,
「孩子們!我們上課啦!」
從寶島東北到西南,他的笑容與渲染力,
讓更多孩子勇敢追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捨母親累垮,他兼職家教分擔經濟
父親早逝,一家四個小孩的經濟來源相當有限,
家中把唯一的資源放在陳立身上,
談到這,即使已成為教育集團董事長的他,
臉上不免動容。
從學校宿舍放學回臺北的家,
看見媽媽忙碌穿梭的身影
他便想:「自己可以替這個家做些什麼?」
而最多大學生從事的兼職,非「家教」莫屬。
父母:我的孩子很笨,不期待你教她變滿分
長條折疊凳和小黑板,排排坐在家中客廳,
就是陳立數學家教班雛型。
於是陳立便將他從小最擅長的科目「數學」
成為他擔任家教的教學內容。
第一位家教學生是衛理女中,數學不大理想的女孩
「一般會請家教的女學生家長都知道,
自己孩子的程度較差,
並不會期待你把孩子教到滿分!」
從家教到補習班,用細心做出口碑
但陳立卻不以為然,細心研究學校老師的命題方式
讓第一位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傳十、十傳百,「起初我做的只是家教,
到學生家裡教一兩位學生,到後來小小房間
一口氣擠進了八個學生!」
這是最初,陳立用長條折疊凳和小黑板
建構的「陳立數學家教班」。
拋開學生及孩子的身分
在講台上,他是老師
「那時才大三,每週五下課第一件事,
便是從新竹直奔臺北刻印講義,
因為講義當時都是母親和我
親手用尖筆刻的,再自行上油墨複印,
這樣星期六上課才能發給學生。」
不畏辛苦,每個假日陳立丟下「學生」
甚至「孩子」的身分,讓家中經濟有了改善。
不只解題 與學生對談
找到不懂的癥結點
對話是人與人溝通最直接、最複雜的橋梁,
身為教育者,如果不能善用對話藝術,
那該怎麼傳道、授業、解惑也?
尤其數學是「邏輯觀念」課程,
「學生要把解題方式
如證明題般講解清楚,我才信」!
對他而言,這並不是逼迫學生,
給予學習壓力,而是從語言溝通上,
瞭解學生有此問題的根本所在,
反饋才能證明他真的懂了,才有幫助。
;" target="_blank">百度)
用 2 要素指導學生
翻轉見山是山的數學教育
「教書技術其實是考驗老師的對話技巧」
一句富含哲理的想法,
是陳立給所有老師的提醒,他說:「教學有 2 個
要素,第 1 是你有沒有能力改變他,
而第 2 是學生願不願接受改變,
我們能給學生的不是技巧,而是方法與概念」
陳立的教學顛覆了刻板教育體制中
見山就是山的刻板印象。
一句話就是承諾
開始偏鄉教育 不收課程費
2010 年,陳立受臺東縣長黃健庭的夫人
最後陳立卻在台上激動地脫口而出:
「如果可以我來教你們兩年好了!」
實現一句話的承諾,陳立在臺東創建
「臺東科學小菁英班」,開始陪著孩子從「心」學習
課程學費一毛不收,唯一條件是家長要一起來。
他說:「在台上說數學多有趣,
對想考上臺、清、交的孩子沒有用,
只有你陪著孩子,才能真正發現他在製度外的卓越,」
;" target="_blank">百度)
讓孩子敢作大夢
期望教育種子在偏鄉發芽
保持讓孩子敢做大夢的初心,
是陳立七年來週週遠從臺北橫跨中央山脈
到臺東教學的原因。三年前,陳立接下臺東
面臨退場的私立育仁中學,
成為他實踐翻轉教育的基地,
陳立把新的教育種子望向最單純的小學生
不急著替孩子解題,而是從對話中挖掘每位孩子的潛能。
這一教就是七年,過了無回頭
「既然是生命中美好的事,那為什麼要讓它結束呢?」
除了指導成績,也指點人生方向
何樂而不為?
【投資小學堂】粉絲團
想獲得更多理財資訊?
那千萬不可錯過每一篇好文章!
幫我們「按個讚」,
一起靠「被動收入」過下輩子!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