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
存股成為 2008 年
金融海嘯之後的投資新顯學。
對於這類投資人而言,
存股是一種長期投資方式,
一年可能只進場 1 次、2 次,
必須耐著性子好好等待,
當好公司遇到股價拉回的時候,
就是進場的絕佳時機。
不過單用現金股息殖利率這個指標來選股,
可能會有陷阱,所以必須留意,
以免拿了股息、賠了價差,
最後還要多付股利所得稅,得不償失。
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現金殖利率拉高,
帶動台股近幾年流行「存股」,
自從 2008 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上路後,
長期被詬病「員工吃肉、小股東喝湯」
的現象頓時消散,
上市櫃公司為避免股本過度膨脹、
員工分紅費用化侵蝕獲利,
紛紛提高現金股利的發放比重,
降低或取代股票發放
(包括員工股票分紅)比重。
正因為發放現金股利的趨勢抬頭,
不少投資人把股票當定存,
希望每年能夠拿到穩定股息,
並高於銀行定存利息。
小心高殖利率偽裝術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上市公司
看準投資人偏愛現金股利的趨勢,
會偽裝成「績優高殖利率的股票」,
如果投資人只看高殖利率就買,
可能就會掉進「存股陷阱」。
如何避開這類陷阱?
可從 4 個指標觀察。
指標 1
賣資產灌獲利
舉例來說, 某公司賣了土地資產,
大幅挹注當年度獲利,
不過這種「一次性」
收益不可能每年都有,
要留意是否以某一年
的「高殖利率」為號召,
炒作股價吸引投資人買進。
指標 2
配息高是吃老本
有些公司雖然獲利普通,
卻配給投資人比獲利還高的股息,
這種狀況可能是過去累積的
盈餘公積、資本公積很多,
公司短期又沒有增加資本支出的計畫,
乾脆把存糧發放給股東。
這種公司有點像在「吃老本」,
雖然營運沒問題,
但老本總會有吃完的一天,
投資人必須審慎判斷
這樣的配息狀況能持續多久。
指標 3
長期營運走下坡
產業競爭激烈時,
「替代品風險」就會提高,
本業大量生產的產品容易被對手取代,
造成營收獲利下滑,
在沒有新產品可以挹注業績、
公司也未求轉型下,
長線營運轉弱,
投資人要當心拿了股息、賠了價差。
曾經的股王宏達電
殖利率近 3%
曾經是台股股王的 宏達電(2498),
股價在 2011 年 4 月
一度衝到 1,300 元歷史高點,
以當時股息 37 元計算,殖利率近 3%,
不過在三星、蘋果等智慧型手機夾擊之下,
營運開始走下坡,
隔年 4 月股價已跌至 600 元左右,
以股息 40 元計算,
殖利率卻逆勢提升至 6% 以上。
股價從 1300 元
跌到 300 元
如果投資人當時只看
「高殖利率」搶進宏達電,
卻忽略該公司高峰已過、成長性不佳,
到了 2013 年 4 月股價跌到 300 元,
等於是拿了 40 元股息,
股價卻腰斬,損失相當慘重。
指標 4
借錢發股息
有些公司營運現金流量不穩定,
為維持配發穩定股息的形象,
利用融資來發放股息,
等於向銀行借錢或向股東伸手要錢,
並非靠本身獲利來發放股息。
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問題是,
借來的錢不但要還,還要加計利息,
並由公司(全體股東)埋單;
而現金增資向股東要錢,
等於是股東拿錢配息給自己,
還要承擔股本膨脹、
每股盈餘縮水的風險。
股市大多頭
賣或不賣?
以上 4 點是買進高殖利率股時
最容易碰到的陷阱。
而有一種情況是,
投資人挑到一檔好股票,
股價也正處於低檔股息殖利率不錯,
買進後打算長期持有,
每年穩穩賺個 5%∼8%,
但碰上股市大多頭,股價翻逾倍,
光是價差利益
幾乎就等於大賺了 10 幾、20 年的股息,
投資人開始糾結賣或不賣?
建議此時先落袋為安
建議此時可以先落袋為安,
將資金先轉往其他標的,
不必堅持一定要繼續存股賺股息,
畢竟連股神巴菲特都會在股價變貴時
選擇獲利了結。
相對地,如果是在股價大漲後
才想要進場,不但殖利率低,
不符合穩健原則,
股價反轉的風險也相對增加。
挑選低風險好股票
才是真正的存股的秘訣!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Eating)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