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謙虛,也別口口聲聲說:「我家孩子沒你家好」!捨得誇孩子,反而能帶來 意料之外的效果...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7-06-12 12:02
  • 更新:2018-07-17 15:00

就算你謙虛,也別口口聲聲說:「我家孩子沒你家好」!捨得誇孩子,反而能帶來 意料之外的效果...

(圖/shutterstock)

 

上午10點,我在幼兒園門口遇到一個

三歲的左右的男孩一邊哭一邊說: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找媽媽……」


孩子的奶奶剛開始還耐心哄幾句,

後來不耐煩便生氣地大聲吼:

「都入園一個多月了,哭什麼哭;

你看看人家× ×比你還小三個月呢,怎麼就不哭?」


聽到這些,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這麼小,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真可憐。


我理解他想家的感受,

同時也想讓他明白幼兒園是必上不可的。

 

我開始思考這種淡定從何而來。

不容置疑,這種樂觀,來源於我爸爸。

身為老師的他,

當時並沒有接觸過什麼教育理論,

但他給予我的那些精神支撐,會溫暖我的一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捨得花

小時候,我家條件不算特別好。

當時才上小學的我特別愛看書,

課本看完,就看哥哥姐姐的語文書,

要嘛就去鄰居家借雜誌看。

爸爸發現我這個愛好,

每個月都會拿些錢買書給我。

有幾個月,家裡出了點事,

幾乎連買菜錢都要跟別人借了,

實在沒錢買書,

爸爸就週日騎自行車帶我去十幾公里外的城鎮,

那裡每天都有擺攤租書的,

我一坐就是大半天,能看十幾本。

傍晚爸爸再騎車帶我回去。


在我讀書這件事上,

爸爸捨得花錢,捨得花工夫,

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的作文底子,

從小到大,作文也是我自信的支撐。


二、捨得誇

小時候我記性不錯,

一般故事看過一遍就能複述

在那個自謙為上的年代,爸爸提到我時,

並沒有和別的家長一樣,

故意說「我家孩子不行!和你家那個比差遠了」。

他誇獎我的長處從不吝嗇,

會實事求是說我記憶力好,

看一遍就能將故事複述下來。


這種做法,在當時頗有些驚世駭俗,

但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我對語言的熱愛。

孩子並不懂得哪些是謙詞,

會把大人說的都當真。

只要大人不誇大其辭,

當眾誇獎,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很有好處。

「當眾誇,背後罵」,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捨得棄

到了高中,因為我邏輯思維不好,

便很難學好物理、化學,

我能及格就已經不錯了。

因為不喜歡,我一上物理課就打磕睡,

成績根本不可能好。

 

我的課堂表現輾轉著傳到爸爸耳中,

他沒有直接責罵,而是詢問:

「為什麼上課會睡呀?是不喜歡嗎?」 

我回答是,原以為他會語重心長勸說

物理化學對於考試的重要性,

但他出口的卻是:

「如果實在不喜歡,能考過就行;

如果這一點都不敢保證,

你想轉文科班,爸爸也會幫你。

不要因為這個有心理負擔,

別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

你的語文和英語成績還是很不錯嘛,

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當爸爸那句

「就算考不上大學,也沒什麼」一出口,我差點哭了。

他沒有給我壓力,

我反倒發自內心地去努力填補自己的短處。


如果當初他逼著我補習,

極有可能引發我對物理化學的厭惡情緒。

誰都有擅長的事和不擅長的事,

爸爸捨得放棄的心態,

讓我至今在決策問題上都不拖泥帶水。

他讓我明白,內因的作用遠遠大於外因,

當我發自內心去學自己不擅長的學科時,

這些學科反倒不那麼可怕了。

 


四、捨得陪

現在的孩子,很缺陪伴。

我很慶幸,這件事,爸爸就做到了。

以前,他白天要上課,

放了學得去田裡做農,非常忙碌。

但再忙,只要我問他問題,

他都會耐心解答;

我學校有活動,他一定會參加。


高三時,有次我成績提高很多,

作為進步生的家長,爸爸要去開家長會。

爸爸提前把自己的課調換,

又起大早把田裡的活弄完,

到了約好的時間我去校門口接他,

他已經等在那裡——我一眼看到了他身上的新衣裳。

他沒有說不給我丟臉的話,

但用這樣的細緻,小心呵護著我青春期的自尊。

專心陪伴,捨得付出時間,

捨得花費心思呵護孩子的心靈,

對每一個孩子都至關重要。


五、捨得放

爸爸對我有些寵溺,

但在獨立人格的培養上,狠心起來一點不含糊。

12歲我上初中,自己騎車去;

高中報到,同學一般由家長代勞,

他則阻止媽媽替我做這些;

每年過年,我要和媽媽一起準備年貨,

一起蒸饅頭、燒火、做菜…… 

大學畢業,我剛開始簽了一家遠在貴州的公司,

那離家數千里。

爸爸接我電話時,沒有驚訝,沒有極力勸阻,

只是講了離家太遠的諸多不便,

然後說:「你如果考慮清楚了,就去;

哪天想回來了,就回來。」 

最終,我主動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

但這種「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父母只是建議者,不是決策者」的開明,

而今也被我用在了對兒子的教養上。

 

 

六、捨得受

小時候,住城裡的親戚經常寄一些罕見的零食過來。

我自己吃,也會給爸爸媽媽分著吃,

媽媽的做法是「不吃不吃」總是拒絕;

而爸爸會接受我的分享,

一邊吃一邊說「真好吃」。

爸爸不懂得說謝謝,

但知道對我的付出進行誇獎,

既引導我繼續付出,

又滿足了我的精神需要。

相反,有些家長,會因為物品的價值高,

拒絕和孩子共同享用。

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回饋,

慢慢就覺得好東西都應該自己享用,

在外面自然不願意分享。

長大後,更容易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畢竟,付出感得到滿足,

也是一種精神需求。

 

七、捨得說

朋友交流,

發現多數人和父母的溝通都有問題。

尤其在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

內心是對父母封閉的。


我對媽媽封閉,因為她特別喜歡數落我。

而對爸爸,我願意敞開。

中學時,誰給我寫情書我都會告訴爸爸。

因為無論我說什麼,他都不會嘲笑或指責。


我說收到情書了,

爸爸會說「哪個小子眼光這麼好啊,怎麼注意到你的啊」;

我說考砸了,他會和我一起分析原因,

然後說「學習是馬拉松,

暫時落後不代表永遠落後,下次有進步就行了」。

當我成績下滑十幾個名次、

懷疑自己根本不是學習這塊料時,

爸爸都笑呵呵地說:「長這麼大,還哭。

就算你真的是個笨小孩,那又怎麼樣?

我們將來還能寫小說當作家啊!」

無論時間過去多少年,

這句話我都不會忘記。

也正是這句話,我才明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

父母的正向引導、

積極樂觀、良性溝通有多重要。

 

 

當我們為人父母,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想像中那麼聰明,

請像我爸爸那樣開心一笑:

「就算你是個笨小孩,那又怎麼樣?」 


我們要做的很簡單,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然後讓它的光環,照耀孩子的一生。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