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討論投資方法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聚焦丨"高風險高收益"錯了嗎」
這文章使我了解投資人要具備的正確觀念,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一位公司董事寫給投資人的信...
正心谷創新資本董事長,
原匯添富基金創始人林利軍,
在公眾號「正心谷創新資本」上,
給投資人寫了一封信,
談了談他在過去的一年中,
在投資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高風險換不到高收益?
商學院的教科書上總是說「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
但林利軍認為,這個結論從長期來看可能是正好相反的。
不少人為了追求比較高的投資收益,
承擔了很高的投資風險,
一旦失手,就要面對很低的長期投資收益。
要知道,虧損 50%,就要漲 100% 才能回本。
所以林利軍認為,從長期來看,
其實是風險越低,收益越高。
最好的證明就是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業績
在他創立了伯克希爾公司之後,
每年的收益並不是特別高,
絕大部分年份的收益率不到 30%,
這在大部分中國人看來,
是相對「平庸」的收益,
但長期累積之後就有了驚人的效果。
如果你在 51 年前給了巴菲特 10 萬美元,
到 2016 年,這些錢就能變成 8.89 億美元。
怎麼實現較高的長期收益?
林利軍說第一步是逆向思維,
要把投資的起始點從判斷收益,改到判斷風險上,
不要過度地關注收益而忽視風險。
這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
因為一方面人們都更喜歡判斷收益,而不喜歡判斷風險。
另一方面,判斷風險要求的專業性更高。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就是逆向思維的大師,
有一次,一個大學邀請他做個演講,談談怎樣才能成功,
而他的講卻是「如何才能避免失敗」。
查理·芒格投資的關鍵 3 點
1. 避免選擇錯誤的行業,
2. 避免選擇錯誤的企業家,
3. 避免超過「安全邊際」的投資。
「安全邊際」代表是銷量下降多少,
企業還能不虧損的一個指標。
林利軍說,我們會進入一個強者恒強的時代,
也就是行業的集中度大幅提高,主要行業進入寡頭壟斷的階段,
行業的龍頭企業將會收穫全行業 80% 以上的利潤。
他說,出現這種情況的有以下 3 個原因:
1. 資訊效率
移動互聯網提高了資訊和產品獲取的效率,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知道各行業最好的產品、
最好的服務提供者是誰,還可以很簡單地用手機直接下單。
比如全中國都知道最好的白酒是茅臺,
而且一點滑鼠,你就能買到,這在 10 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這就導致行業第一和第二的差距越來越大,
大批行業會出現類似的「贏者通吃」的狀態。
2. 時間成本
移動互聯網讓每個人接觸的信息量呈數 10 倍地上升,
每個人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了,時間成本越來越昂貴。
就像羅振宇提到的,未來商業的主要戰場是「時間的戰場」。
現在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用寶貴的時間,去嘗試未知的產品,
這樣就使得龍頭企業相對於落後企業有更強的優勢。
3. 進入壁壘
這幾年,各行各業的進入壁壘都在大幅提升。
拿製造業舉例,土地成本越來越高,環保要求越來越嚴,
現有的製造業龍頭有越來越強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領域更是如此,在過去的 3 年,
比房價漲得更快的是線上流量的成本,
這就讓線上下開店獲取流量變得相對便宜了。
所以阿裡、小米、京東都開始走線下之路,
讓互聯網的進入壁壘大幅上升。
這次行業重構的規模是歷史上最大的
美國前五大公司已經占到了美國股市總市值的 10%,
而且如果看看穀歌、Facebook、亞馬遜等公司的報表,
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大企業還在加速成長,
中國的大公司也是如此。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經常說,大公司通常是「大笨象」,
但現在這些超級大企業卻是靈活的、
高速成長的「大型靈長類動物」,
如果彼得林奇現在還在做投資,一定會非常驚訝。
不一定要冒高風險才有高報酬
尤其沒有本錢失敗的人更要小心喔~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公眾號「正心谷創新資本」 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喬志強撰稿、傑克糖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