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分享創業經過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餓了麼:踩了油門就不能刹車」
這文章使我了解創業者在經營過程要注意的細節,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創業不是為了打仗
前不久,《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在經緯創投進行了一次內部分享,
談了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幾點經驗。
張旭豪認為創業不是為了打仗,
而是為了給社會、給用戶創造核心價值。
打仗已經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了,是很激烈的東西,
所以他不提倡大家打仗。
其次,如果一定要打怎麼辦?
張旭豪的看法是,要麼不打,要打就打死。
然後張旭豪講了自己創業過程中最深刻的 2 次打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第 1 次打仗:
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在大學的時候,
張旭豪和幾個人一起湊了幾萬塊打算創業。
當時的競爭對手是一個註冊資本 100 萬的訂餐網,
已經擁有了很多商戶,而且提供補貼。
張旭豪發現雙方實力懸殊,只好自己另闢蹊徑。
他去做商戶訪談,在聊的過程中,他發現商戶的接單是個問題。
過去商戶是透過電話、簡訊等形式接單,
記錄不方便,有時候會漏單。
張旭豪從問題點切入,迅速幫商戶組裝電腦,
幫助商戶接單,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訂單。
這在當時算是替客戶解決了大問題。
另外,當時競爭對手是抽 8% 的資訊服務費,
但當時是沒有線上支付的,所有交易都是線下,
每個月要去結帳,拿一張報表結帳是很累人的。
因此他提出固定收費,半年收 2750,一年收 4820。
就這樣靠著幾萬塊錢,張旭豪把這場仗打下來了。
第 2 次打仗:
踩油門之後,千萬不能刹車
是外送剛盛行起來的時候,美團等競爭對手都進來了。
當時美團在全國覆蓋了一千個城市,
有了地理位置和怖局,但對業務不瞭解,可能需要時間去摸索。
《餓了麼》當時業務已經有了知名度,做了很多年,
但卻只覆蓋到二線城市,沒有全國性的複製,
如果談及擴張,管理問題將是《餓了麼》會碰上的難題。
但張旭豪覺得有機會,就堅持繼續做,
他認為:踩油門了以後,千萬不能刹車,一旦刹車可能前功盡棄了。
這時候你要做的是,
分析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迅速彌補這個問題。
最後《餓了麼》迅速擴張,不斷招募更多人力。
創業者要注意的 3 件事
同時也是職場必備守則
現在的消費者們,對便利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張旭豪認為這時候要特別做好下面這幾件事。
第 1 件事:專注
這是非常重要的,餓了麼專注在 30 分鐘送貨上門,
在用戶體驗各方面做到更加極致、更加簡單。
第 2 件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提高效率
在物流上,要考慮如何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
把東西送到用戶手中,這是長期的競爭力,
也是未來很重要的事情。
第 3 件事: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一個行業的發展初期,
可能垂直的行業都做,產生一些紅利。
但當行業發展到中期、後期,需要深耕下去的時候,
只有專注在一個領域,你的發展才可能會更快、更好。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意思就是,
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後再做專精,
這是中期和後期發展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建立團隊切記:別自嗨!
多花時間進行內部溝通
張旭豪說,很多創業者是「自嗨」的創業者,
在外面和大家談的很開心,說一些自己不相信的話,
而跟自己戰友、團隊溝通時間卻很少。
這需要大家反思,其實腳踏實地把東西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創業的確需要自信,但不能自大,尤其是不能「自嗨」,
要把你的客戶、你的員工、你的投資人服務好,
這樣才能有機會,才能生存下去。
保留著「老人院」的機制
張旭豪發現到老員工的作用越來越大,
當公司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更注重的是文化、組織和架構,
老員工他們對公司的發展歷程、文化,
包括處理事情的方式都非常瞭解,
他們在公司也很德高望重,
很多時候新人不容易調動資源,老人容易調動。
所以用好老員工,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公眾號《經緯創投》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亞平寧撰稿、成亞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創業就像打仗,
且打仗的過程必須抱有頑強的心!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