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雖被毀,情感卻長存!八田與一斷頭案,才讓台灣人民重新了解 他的「這段」事蹟!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7-04-18 12:06
  • 更新:2018-07-17 15:00

銅像雖被毀,情感卻長存!八田與一斷頭案,才讓台灣人民重新了解 他的「這段」事蹟!

(圖/shutterstock)

文 / 活來水冊書坊

 

上大學的那年暑假,

我第一次聽到「八田與一」這個名字。

水圳是早就熟悉的了。

我的故鄉,嘉南平原上的農村,

大小水圳如同動脈流經大地,

野孩子們也常相招去水圳玩水。

但是,我已經準備要讀大學了,

在國小、國中、高中的課本中,

卻沒有一字提到故鄉的水圳是誰建造的。

 

繼續讀下去...

 

 

上大學前,我和爸爸 正在編書

也在這時,聽到八田與一這個名字

當時我和父親正在合編《台灣詩三百首》,

家父選出三百首台灣古往今來

他認定的傳世之作,

逐字台語標音,然後交給我註釋和賞析。

這疊書稿完成不久,

市面上突然冒出許多類似詩選,

更有《全台詩》集大成的浩瀚工程起始,

遂打消出版的念頭,

至今手稿仍靜靜躺在書櫃上。


書雖沒出成,倒也不打緊,

出了也只是書市多一本「票房毒藥」罷了。

真正的收穫在於,

我在逐字爬梳整理台灣詩的過程,

有系統地認識了

古今傳統文人及其作品,

包括了他們所歌詠的寶島風情、故事、人物。

包括八田與一。

 

 

感念八田與一 建嘉南大圳

許多作家 為他寫了詩

應該是註解這首詩的時候吧:

「大圳巨壩奪天工,縱貫嘉南處處通。

萬物向榮流德澤,農村擊壤樂堯風」,

出自戰後詩壇俗稱「烏皮的」之工具書

《台灣擊缽詩選》,作者是鄭海涵。

 

同題〈嘉南大圳〉還有另一首

謝喜三的詩:

「建壩艱難不計工,嘉南農戶沐深功。

為懷當日技師苦,千古烏山像鑄銅。」

 

不只嘉南大圳,發電所、下水道等 

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貢獻!

為了註解這些詩,

我去翻找了原本不認識的這些人這些事。

八田與一,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他是誰,

但課本沒有講得更清楚的是,

除了嘉南大圳——

台北的下水道工程、桃園的桃園大圳、

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台南自來水計畫、高雄港建設,

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嘉南大圳,

興建的起因是嘉南平原雖然廣闊,

但原本大多是「看天田」的荒地,

老天不下雨,就沒有水灌溉。

 

 

清代興建水利工程 失敗率很高

虧損還要官員 自己賠償

清代雖然統治台灣兩百餘年,

但由於採取中央集權制度,

地方並無財力興築水利工程;

再者興建水利工程失敗率很高,

萬一虧損,官員須自行賠償,

因此清代官吏除了少數如曹瑾

興建高雄「曹公圳」之外,

大多藉口「休養生息」,

也不願興建水利工程救助農民。

 

但八田與一為了 提升台灣農產

不惜與上頭抗爭!

而八田與一,不惜與上頭抗爭,

所需經費幾乎可說是動搖國本的程度,

也要實現嘉南大圳的夢想,

相比之下何等偉大!

這麼大的水利工程,初提出計畫時,

上頭抱持懷疑態度,底下的民眾

也曾抱怨興建費用太高。

這些九十年前質疑的聲音,非常令人訝異地,

至今仍然在網路的某些line群組流傳擴大:

「台灣農民根本沒有因為嘉南大圳而賺到錢。」

 

我不知道這是平行宇宙還是曼德拉效應,

嘉南大圳的興建令台灣的農產

提昇了好幾倍是不爭的事實;

就算當時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

批評嘉南大圳是為了資本家開設的糖廠而建,

但依現代學者的估算,大圳對甘蔗——

也就是糖廠的獲益並不大,

大圳實質提昇的,

是一般農民的所得。

(參見古慧雯.吳聰敏.何鎮宇.陳庭妍:

〈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

經濟論文叢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係出版)

 

 

民眾為了 感念八田與一

更鑄造了這尊銅像紀念他

大圳的意義,直接反應在情感上的具體表現是:

民眾感念其功績,在八田與一在世時,

便執意鑄造銅像紀念。

這尊銅像,並非偶像崇拜或殖民主義下的產物。

台灣人在水利工程結束時,

往往會建造寺廟祭祀功勞者,

如高雄曹公圳的曹公廟、

彰化八堡圳的林先生廟、

嘉義十股圳的蔡葉二將軍廟等,

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這是台灣人的人情味。

 

八田與一的銅像,想必繼承了

台灣過往水利工程完成後,

農民感念建廟的情感。

包括剛剛提的那兩首歌詠嘉南大圳的詩作,

請注意都寫成於戰後,

是一個根本不須拍日本馬屁的時代。

這是跨越了時代、

超越了政權的感恩。

 

 

有人批評他 是為了「殖民」才這樣做

但其實他 是受聘為中華民國建設!

或曰「八田與一就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幫兇,

建設水庫的目的只是讓日本賺錢而已,

根本剝削台灣人!」

他身為日本人,處於那個時代,

為日本國效力,豈不是正常的事?

批評他是為了殖民而建設的人們,

根本與戰後告狀說

「林獻堂等人在日治時代

也當過官方代表,所以是漢奸」

的民眾素質一樣愚昧。

喔,所以日治時代領公家薪水的

都是殖民幫兇就對了?

當時的人一定要跨海幫中華民國建設

才不是漢奸就對了?

 

那我可以再告訴大家一件事:

八田與一還真的幫中華民國建設過——

1935年,八田與一受聘為

中華民國福建省顧問技師,

赴福建擬定福建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書,

聘請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儀。

 

 

建設水圳,他不僅搬到工地住

還處處替台灣勞工著想

再說是否剝削台灣人這件事。

從紀錄上來看,八田與一

未曾有歧視台灣人的紀錄。

反倒是建設過程中,

他舉家搬至工地與工人一起作息。

當國家經費不足必須裁去一半員工時,

他認為臺人勞工若被辭退,

臺人全家生計恐怕出問題,

因此他先考量辭退日本技師。

 

他是「無國界」的工程師

是真正的 人道主義者!

而水圳完成之日,

立碑紀錄十年來工程罹難人員,

他也主張名單不可依職位高低或日人臺人排序,

應公平依罹難順序排列。

請各位務必留意到:

他的偉大,並非建造了

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庫,

也並非他設計的圳道,

長度加起來足足可以繞地球半圈。

而是種種事蹟證明:

他是無國界的工程師,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八田與一銅像 雖被破壞

但卻讓更多人 了解他的事蹟!

十八歲的我,面對這些資料,

真真正正地震撼了。

於是我紅著眼眶,一字字

寫下這首詩的賞析。

這是我人生初次讀台灣史,

讀到想掉淚的經驗。

今天八田與一銅像雖被破壞,

但幸好台灣人的記憶開始延續了。

 

有形的銅像能被毀壞,

無形的情感卻無法動搖。

——只會因為外界惡意的破壞,

而更加強與歷史的連結羈絆。

如果今天的悲劇能讓更多人

了解八田與一的事蹟,

那麼我們的淚水,就有價值。

 

 

本文由 活來水冊書坊 授權轉載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CMoney 責任編輯:vickie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