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房子=夢想?
買房是一生中重要的決定
但是往往付了頭期款後,儲蓄就歸零了
每個月還要繳房貸
根本就變成屋奴了...
你該想一想,自己適不適合買房
你買房的意義是不是大於房子的價值
這 3 個提醒,讓你看清買房的現實
趕快繼續看下去...
(廣告商贊助)
購屋在個人與家庭的財務
都是一項重大的計劃
多數人可能都是貸款買屋
而貸款的年期一般是 20 年或更久
房貸的支出可能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
尤其房價在前幾年的高漲後
在台北市等都會區要買房
對一個中產家庭來說都要增加不少的支出
對一般的家庭來說財務資源都是有限的
每個月賺的錢要用在什麼地方要規劃好
人生不會只有
購屋這個財務目標
其他你可能還需要完成
子女教育基金準備
退休規劃等等財務目標
如果收入是固定的狀況下
你怎麼把財務資源分配去做各項財務目標的準備
是一項需要考量的問題
購屋的房貸一般是長時間的支出
它一定會排擠到其他財務目標的準備
假設你因為買了房子把所有的財務資源都用上了
再也不能做其他的財務目標的規劃
這樣的購屋決策
在整體財務規劃上看來就不是一個好的決定
所以在買屋前最好是經過審慎的評估
買房 3 大重點
你適合買房嗎?
透過檢視 3 個重點
了解自己適不適合買房子
重點 1 房貸不要超過
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房貸最好不要超過
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以免影響生活品質
一個 5122 支出比例原則
將個人或家庭的支出可以分做幾大類
以此做為支出的管控
一是日常生活的開銷,房租、水電、伙…等
二是年度支出費用,例如壽險、產險的年度保險費用
三是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
這部份金額是你會從收入中提撥固定比例的金額
來做儲蓄或投資以達成以後的財務目標
四是生活品質上的開銷,諸如你用在健身中心的費用、
在嗜好興趣的開銷、外出用餐享受美食、
購買 3C 產品等等這四個項目
利用 5122 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
日常開銷 50%, 年度費用 10%
儲蓄投資 20% ,生活品質開銷 20%
但是實際比例還是要依據個別狀況做調整。
舉例:如果房貸支出已經佔了你的年收入的40%
這時候可能儲蓄投資與生活品質上的開銷
這二個項目都必須犧牲掉
你將會沒有辦法再去做其他財務目標的準備
萬一工作、健康等方面有所變化
例如失業收入中斷、生病住院產生醫療費用的重大支出
可能因此繳不起房貸或是因此而必須節衣縮食
日子過將會毫無 生活品質可言
重點 2 房屋貸款是否
佔用了你的財務資源
讓你無法再做其他財務目標的準備?
人生不會只有購屋一個財務目標
你可能還有要準備子女教育基金、做退休規劃等等目標
如果房屋貸款佔用了你幾乎所有的財務資源
讓你不能再為其他目標做準備時
到退休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窮”到只剩下
變賣不易、屋齡已有幾十年的房子
而繳清房貸已經是 20 年後的事了
那時要再來做其他的準備,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
.
以在退休時存到 1,000 萬為例
同樣在 5% 報酬率下
用 15 年的時間準備與用 30 年的時間
每月要投資的金額多出了 2 倍多的金額
而如果報酬率再增加至 8% 時
30 年時間,每月須投資的金額
只有15年的金額不到 1/4 了
因此在購屋前最好仔細評估:
購屋在付貸款的同時
是否你還可以做其他財務目標的規劃?
在財務目標的優先順序與財務資源的分配上
要能夠取得平衡否則將會顧此失彼
重點 3 另類思考:以租屋代替購屋
在現在房價高漲,但是房租卻相對便宜的情況下
是否購屋其實可以做個另類思考
因為現在買的中古屋在 20 年繳清房貸後
屋齡可能已經超過 30 年
到時的裝修、維護等可能都是一大筆的支出
如果要轉手買賣,以房子的折舊算下來
如果市場景氣不佳,可能賣的價錢不會太好
舉例說明:
如果要買一間 35 坪、總價 1200 萬的二手屋
頭期款 420 萬、房貸 780 萬、貸款利率 2.5%
試算下來,總共 20 年要付出的成本已經超過 1,400 萬
如果換成以租屋的方式
把頭期款及每月省下的錢用於投資
投資報酬率以 5% 計算
他們預計將可以在 20 年後累積到 1,200 萬的資產
甚至更多,而且這筆錢是隨時可以動用
不必擔心市場景氣不佳、房子賣不掉或折舊等問題
快速結論:
買房是一生中的大事,也是許多年輕人不敢奢望的夢想
在你還在煩惱到底要不要買房時,
用具體的數字清楚的算給你看
就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買房
也可以提早做規劃
買房前好好思考這 3 的重點
再下決定吧!
歡迎按讚:
本文由 廖義榮 授權轉載,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