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蠻有道理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股神巴菲特的三點投資智慧」
讓我重新思考了投資這件事,
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突破到新的思考境界!
股神的 3 大投資智慧是什麼?
家喻戶曉的股神沃倫·巴菲特,
他依靠過人眼光,
數十年來持續在股票、外匯市場投資,
成為了富比士前幾名的大富翁。
巴菲特每年會拍賣一次和他共用午餐的機會,
然後把拍賣收入全部都捐給美國慈善機構。
矽谷投資人吳軍最近有幸得到這機會,
在餐敘中,
他從巴菲特的身上學到三個思考方式,
到底是什麼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 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我們知道,巴菲特在投資生涯當中,獲得了超高的回報,
但是他也放棄了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自己不懂的那些行業,巴菲特是堅決不投的。
同樣,對一個企業來說,
不熟悉的、不是自己核心業務的也最好不要去做。
很多人不信這個邪,一定要試試。
雖然我們常鼓勵大家去嘗試新的東西,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在沒有搞懂之前就盲目地去做。
2. 投資是一門藝術,
而不是一種技術。
技術最明顯的特點是可繼承性和可疊加性,
就是說,只要後面的人學習前人的知識,
就會比前人做得更好。
而藝術不是這樣,藝術需要一些天賦,
就像今天沒有人敢說自己鋼琴彈得比蕭邦或者李斯特好。
巴菲特認為,投資是個藝術性的活兒。
有的人稍微一點撥就學會了,有的人怎麼學也學不會。
很多公司會雇一堆人來研究股票,
在巴菲特看來,這種做法沒有意義,
因為懂得投資藝術的人非常少。
同樣,企業也是如此,
真正懂得產品藝術、行銷藝術、管理藝術的人都是少數。
如果一個公司把產品線拉得過長,
很可能因為人才跟不上而倒下。
3. 現金流才是真的。
巴菲特以前沒有投資過科技公司,對外也宣稱自己看不懂科技產業。
但是2011年,81歲高齡的巴菲特投資了兩家,
已經被行業不看好的科技公司,就是IBM和英特爾。
巴菲特買了這兩家的股票之後,它們在市場上的表現也並不是很好。
2014年時,英特爾的股價還下跌了,
但巴菲特又趁機買進了更多的英特爾股票。
IBM的股票也同樣,甚至到2016年末的時候,
IBM的股價也依然比他購買時下跌了很多。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巴菲特為什麼不和其他公司一樣,去買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
這些更被人們看好的股票呢?
原因就是,巴菲特更看重現金流。
一般人買股票是買未來,如果一家公司的未來不被看好,
就不會有人買它的股票。但是IBM和英特爾這樣的公司,
雖然成長不如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快,
但是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
尋找「現金奶牛」
「現金奶牛」也就是能夠讓自己收穫大量現金的公司。
接著,再用這些現金去買更多「現金奶牛」的股票,
這樣就能實現公司價值的複合增長。
巴菲特認為,
一個公司短期股價的漲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只有公司收穫回來的現金那才是真的。
工作 or 投資?
最後,吳軍也建議,
對一般人來說,投入到股市的那些錢,
就算報酬率能打敗大盤,實際獲利也不會有太多。
而如果把這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可能成就更大。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摘自《得到》的APP 專欄
【吳軍·矽谷來信】(巴菲特午餐都聊些什麼)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梓鹽撰稿、於浩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不論是投資自己或股票,
想清楚你自己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