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社交場合,
想要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光靠加微信、換名片是不夠用的,
兩個人有交流了,能互動了,
才是有效的社交。
聊天是交流的第一步,
但聊天可不是誰都擅長的,
尤其是比較內向的人,
和陌生人說話就更難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初次見面
「評價」對方是 大忌
心理諮詢師阮琦在一篇文章中,
介紹了一種聊天技巧,他稱之為“行為聊天”,
就是用開放式的聊天方法來和別人聊。
咱們見到陌生人的時候,都會緊張,
而且和別人交流的時候,
喜歡用評價式的語言。
比如,你見到阮琦老師,上來就說
“阮老師,你的搭訕學很厲害,你的書寫得很好”。
這就讓人不好接話,
否認吧顯得不配合,承認吧顯得不謙虛。
這就是評價式的聊天。
拋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對方回話
讓雙方 化解尷尬
那什麼是“行為聊天”呢?
比如,你見到阮琦老師,可以這麼說:
“阮老師,你的書我看了,有收穫,
看完了我也搭訕好幾次了。”
這時候,你們就可以接著聊搭訕的話題了,
想聊多少就聊多少。
行為聊天的要點是,你要在交流的時候,
告訴對方他說的話對你的行為有什麼影響,
這樣就能創造一個話題,
讓你們之間有聯繫。
你也可以用“行為聊天”化解尷尬。
比如,阮琦說,再遇到有人說:
“你的搭訕學很厲害。”
他可以這麼引導對方:
“是嗎?那你打算什麼時候搭訕呢?”
如果恰好對方回答:
“可惜我已經結婚,沒機會搭訕了。”
阮琦還可以反過來說自己的行為:
“你提醒了一個新市場,
我要寫本如何用意念搭訕的書了。”
你看,用“行為聊天”的方法,
不熟的人也能直接在事實層面互動了。
依照 態度→情緒→想法 交流
鋪陳 雙方好感 3者缺一不可!
掌握了這種聊天方法之後,
接著你就可以在一周內和對方聯繫一下,
微信私聊,或者評論一下朋友圈,
一來二去,大家熟悉了,
就可以約出來吃飯喝茶,關係就有可能繼續推進了。
另外,阮琦說了一個社交分層理論。
他把人與人的交流方式分成三個階段:
態度、情緒、想法。
態度就是你想要表現給對方的狀態,
情緒就是你當下的真實狀態,
想法就是你的認知和行為。
打個比方,你剛失戀,心情不好,
但你答應的飯局還得去參加。
到地方之後,你要表現得很開心,
這就是態度,也就是你展示給別人的狀態,
但實際上你心情肯定不好,
這就是你藏起來的真實情緒。
接著,大家幾杯酒下去,
聊得很開心,你就開始放鬆了,
把自己的真實情緒表現出來了。
和大家聊生活聊工作聊感情,
把自己失戀的事情也說了,
還說了自己是怎麼打算的,
然後大家開始幫你出主意,
這就是想法層面的交流。
這 3招 就連「男女交往」都很實用!
男女交往的時候也可以看到這個規律,
一開始,男生跟女生示好,這是態度交流;
聊天的時候活躍一下氣氛,這是情緒交流;
最後找機會談談人生,就是想法交流。
而那種被發“好人卡”的男生,
就是因為不懂情緒交流和想法交流,
和女孩交往很久了,
還停留在態度交流的層面上,
你讓女孩怎麼對你有感覺。
但如果你一直用情緒交流,
雖然女孩覺得很開心,
但時間長了,就會覺得你沒正經,不能交心。
所以,態度、情緒、想法
應該是一個遞進的關係,不能冒進。
不搭理 就應該停止,也別自作多情!
比如女孩對你的態度是愛搭不理的,
你就別開玩笑了。
直男常犯的一個錯誤是,
自己對女孩充滿想法,
但忽視了態度和情緒交流,
女孩給他朋友圈點個贊,
就開始琢磨女孩有什麼想法,
沒准當時只是女孩心情好,順手點個贊,
或者好久沒聯繫了,表示一下友好,
而不是說你們倆要怎麼樣了。
別把社交想太複雜!
總之,很多人不太敢和陌生人說話,
其實是把社交這件事想得太複雜了。
其實對於工作中和同性間的交際,
只要交流的時候積極主動,
再配合前面說的“行為聊法”,
掌握好態度、情緒、想法這個原則,
基本上就能有個良好開始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魔鬼搭訕&約會培訓”
(內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擴大社交圈)
音訊稿:寶利
講述: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