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某日,聽見幾個媽媽在聊天。
「自從我家女兒升上五年級,
換了一個老師,那老師好像很『跩』。」
有一個媽媽說,那是張媽媽。
「喔?是你自己覺得,還是女兒說的?」另一個吳媽媽問。
「是我自己覺得。」張媽媽答:
「女兒覺得老師對她很好,
但我總覺得老師對我冷冷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老師曾說:不喜歡加家長的聯絡方式
不喜歡家長「干預」她的教學
這時候,旁邊一個李媽媽聽到了。
「你是說那個XX老師嗎?」李媽媽說:
「我家哥哥以前就是那個老師,
對啊,那個老師『超跩』的。」李媽媽說。
張媽媽和李媽媽開始一起講起這個老師的壞話──
「這老師,我上次加她的LINE,
寫過去都超晚回的,這樣要怎麼溝通?」張媽媽不爽。
李媽媽點點頭。
「對,我家哥哥以前說過,」李媽媽說:
「老師不喜歡加家長的聯絡方式,
不喜歡家長『干預』她的教學。」
「我哪有『干預』她的教學,
我只有加她朋友,
像朋友一樣聊聊,不行嗎?」張媽媽說。
李媽媽:「碰到節日,
寫個祝福話,她也已讀不回。」
李媽媽也說:
「有一次我們幾個媽媽拿到假日早餐折價券,
要請老師一起來吃,她也一直說她忙、她忙。」
張媽媽和李媽媽愈講愈生氣。
這時候,旁邊一直靜靜聽著的吳媽媽,
突然有感而發──
「老師就是老師,又不是加了LINE,
就可以變成『朋友』。」
這句話,原本吳媽媽的用意,
是順著剛剛兩位媽媽的話,在批評這個老師的。
這句話,
反而點出這些媽媽的問題...
但,這句話,我認為,
反而點出了這些媽媽們的一個「問題」──
經常和其他年輕的父母一起吃飯聊天,
孩子的學校、他們的同學、
還有他們的「老師」,是我們經常聊的話題。
我有一個朋友,一直和孩子的老師「很好」,
就好像朋友一樣的好。
我猜,張媽媽和李媽媽就是這樣子的。
然後,當孩子換成另一個老師,
而那個老師不吃這套,不喜歡加家長的LINE,
不喜歡和媽媽們這樣交誼,也堅不收禮,
這個媽媽就馬上陷入了
「她不想和我交朋友」的嚴重挫折感。
然後,媽媽
開始認為,老師太跩!
太有距離感!
太冷漠!
媽媽眼裡這樣看這個老師,
但在孩子看來,老師很正常,
老師非常認真、熱情、沒有架子,
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老師。
只有這個媽媽,覺得老師很差勁。
因為……老師不和她做朋友。
心裡無法平衡,就私下一直攻擊那個老師。
這些媽媽們都忘記了,如剛剛那句話說的,
老師是老師,
不是加了一個LINE,就應該變成「朋友」。
老師有老師的工作要做。
老師有老師自己的世界要過。
; cursor: pointer;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3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abindex="0" target="_blank">z9x9)
老師的職責是要當孩子的「好老師」
不是要當家長的「好朋友」
學校是老師和孩子的世界,
老師和孩子之間的師生之情,
本來就不應該有父母介入、插手,
和孩子搶著和老師當朋友。
如果要和老師溝通,可以用「聯絡簿」,
或是在學校日的時候,
去學校找老師──無法溝通,絕不是藉口。
剛剛的張媽媽、李媽媽,
就是典型的「媽媽過度干預老師」的案例。
以前我們小時候就有這種家長。
可是現在,信不信,這樣的家長,
竟然已經變成「10倍多」。
已經變成常態。而媽媽們渾然不覺。
這是現在台灣教育的潛在危機
也是很多認真的老師,
放在心中,一直不敢說的「苦惱」。
老師們平常上課一整天,
回到家還戰戰競競的要「接招」家長隨時LINE來的訊息。
等於是24小時客服專線。
老師累掛了。
所以,現代的家長請早點放手,
你的熱情干預,從小學一路到中學,
正在創造無數個「下一代的媽寶」。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
請提醒她們,唯有放手,孩子才會開始長大。
自己,也是。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Luke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培育您的孩子成為Google人才
或許,您從沒想過
您的孩子 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能 ...
現在,給孩子一個機會
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吧!
報名風靡全球的 學童程式課程
為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