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機傳奇不死 友嘉、百德 談智慧機械未來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 2017-01-13 16:16
  • 更新:2018-07-29 00:42

 

 

工具機傳奇不死

友嘉、百德 談智慧機械未來

「二十年後,哪裡還有低廉勞工?」

面對迫切的人力需求,工具機智慧化節奏緊迫盯人,

企業該如何自處才能航向下一片新藍海?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

二○一五年臺灣工具機產業產值為四四.九億美元,

位居全球第七,

預估二○二○年臺灣工具機產值可達六九.一億美元,

主要由航太、潛艦、精密醫材、

3C 產品加工等產業需求帶動。

自金融海嘯後,許多產業受到直接、間接的衝擊,

但臺灣機械產業卻不為所動,

每年依舊守著幾千億新臺幣的基本盤,

無論是工具機、塑膠機械、紡織機械,

前人一步一腳印累積出的製造實力在國際仍未動搖。

只是,這番榮景會不會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移動走到盡頭?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製造業大遷徙 臺灣準備好了?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是新任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主張之一,

在這樣的口號下,TPP 的不確定性,

以及蘋果公司傳出,

要求旗下兩大代工將 iPhone 生產線,

搬回美國境內之風聲毫不間斷;

而大陸的另一頭,

德國也在歐陸如火如荼展開了全方位工業 4.0 計劃。

 

20 年後 世界將沒有廉價勞工

根據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公司副董事長劉鏡清的觀察,

這些行為都直指同一件事,

那便是「二十年後,哪裡還有低廉勞工?」

過去企業仰賴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工進行跨國分工,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勞資上漲,工廠又往東南亞移動,

那十年、二十年後呢?

在找不到勞工的危機與勞工人權議題的壓力下,

工業 4.0、智慧機械、智慧製造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大國要的不只是機械,它要的是一勞永逸的製造產線,

如果臺灣給不起,就會被淘汰出局!

 

 

 

世界級資優生 用併購打世界盃

業界有名的「併購王」友嘉,

在過去幾十年積極併購德、義、法等高階機械廠,

總裁朱志洋表示,三十七年前,友嘉只做一台機器,

但他認為「開始銷售量少沒有關係,只要去蕪存菁,

保留服務到位的代理商,自然有生意。」

現在友嘉集團下卻能分設工具機、PCB、

產業設備、綠能四個事業群,

並分別於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美國、印度、

歐洲等設立生產基地及行銷據點共九十八家,

為世界工具機第二大企業。

 

國際的威脅一直存在 台灣價值在哪?

面對當前局勢,朱志洋認為國際威脅是必然會持續存在,

因此友嘉的併購專挑歷史悠久的公司下手,

他認為,卡地亞、蒂芬尼再怎麼落寞都是精品。

高端品牌工具機單價能賣到一千萬美元一台,

臺灣最多是二十萬美元一台,兩種價值不能比。

另外,朱志洋會將先進國家的技術,

轉移到低成本生產區域提高利潤,

利用乾坤大挪移的生產優勢,做到「精實生產」,

不僅降低資源浪費,更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麗偉 由黑翻紅

主因來自於穩定客群

麗偉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六年前朱志洋在當時工業局長施顏祥的勸說下,

接下瀕臨倒閉的麗偉,並在兩年內讓公司由黑翻紅,

朱志洋說:「麗偉是體質很好的公司,

但長期的削價競爭與經營策略讓它賣一項虧一項,

友嘉不僅有足夠的資源改良麗偉的產品,

更能運用共同採購降低成本,在品質變好、

成本降低、售價調整下,麗偉起死回生。」

朱志洋併購麗偉除了看中品牌外,

麗偉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一批優秀的代理商和穩定的客戶群,

都是友嘉想要擁有的。

 

台灣別侷限自我 應該打世界杯

分析企業現況,早年臺灣依靠性價比創造過一波商機,

緊接著六、七年前中國大陸崛起,

再加上兩岸歷史關係,造成第二波熱潮,

而今優勢反成了劣勢,

日圓匯率動盪加上對中國大陸市場過於依賴,

是臺灣現在最大的問題!

「做生意不要只看臺灣、或是只設定日本為競爭對手,

要把生意規模看大、看廣、看深,打世界盃。」朱志洋說。

 

 

根據他的經驗,臺灣工具機業者與客戶合作幾十年,

「知道客戶需求」是無可取代的優勢。

接著只要整合資源,

將賣機器升級為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必能開創新道路。

 

台灣固然有自我優勢之處

然後,政府與企業該如何發揮呢?

 

全文未完...

 

本文由 卓越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創刊于1984年9月,至今已超過28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歷年來曾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奬」最佳刊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