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投球、地方接球 共推智機版圖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 2017-01-13 14:54
  • 更新:2018-07-29 00:37

 

 

 

單打獨鬥 餅再大都吃不下

從美國製造業回流到德國工業 4.0,

製造業的生態儼然重新洗牌,

臺灣所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

而今,新政府的智慧機械計劃,

能否成功翻轉頹勢,各界都在看。

 

明亮廣大的廠房內,

一台台工具機台沿著地面上的白線整齊排列,

自動化機械手臂快速上下移動產線上的製品,

規律地一鼓作氣完成零件加工、組裝等動作,不時,

空氣中所傳來的規律機械聲與控管人員,

操作機台時的聲響,

就像在替臺灣製造業譜出不凡的旋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來源...)

 

 

 

小英喊出 5 大創新產業

小英政府上任後,喊出五大創新產業刺激臺灣經濟,

因此在二○一六年七月二十一號,

「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就此拍板,

成為創新計劃的頭香,

預計在中臺灣打造智慧機械之都,

力拼工具機產業升級。

 

三個連結

讓中臺灣機械業升級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

臺灣機械產業生產總值已達新臺幣九五五○億元,

是全球工具機暨零組件第七大生產國及第四大出口國,

具備兆元產業架勢。

而讓臺灣享譽國際的關鍵,

就在於五、六○年代開始,

機械產業從「外包」到「模組化」製造標準所營造出的低價、

好用的品質優勢。

不過,如此的優勢在近年卻因「美國製造業回流」、

「中國製造2025」、「德國工業4.0」等.....

各國發展製造業的布局及各地保護主義興起的狀況下,

反而迎來寒冬,

而這也開始讓業者及政府反思升級的必要性。

 

 

 

機械業必將發展智慧系統

「如果汽車要維修,我們還能使用其他代步車移動,

但機械業呢?我們賣出去的設備壞掉的時候,

要送一台新的機器協助業者代工嗎?這當然沒有辦法。」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賴永祥提供方向認為,

機械業必須發展智慧系統,

協助設備業者做「預知診斷」、

「自動排程」,透過機器智慧化,

連結物聯網、大數據、感測器等智慧技術,

建立智慧機械、智慧生產線,帶動整體技術服務業發展,

才能與國際列強競爭。

不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內容究竟是甚麼?

「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

是我們推動智慧機械的作法,」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強調。

 

以台中為核心

而這方案中的關鍵,就在臺中。

「臺中大肚山下六十公里,

聚集一千多家精密機械及上萬多家中下游廠商,

形成『黃金縱谷六十公里』,

可以說是精密機械最集中的聚落,」呂正華一席話,

說明中臺灣為何成為智慧機械之都的首選。

 

 

 

串聯地方 打造群聚效應

根據規劃,

中央將提撥新臺幣四五.八億在智慧機械推動方案上,

並以臺中市為核心,

串聯起彰化、雲林、嘉義等區域打造聚落,

再透過併購、國際合作的模式結合都市規劃,

如設立水湳經貿園區、水湳經貿會議中心,

讓臺中成為航太、智慧機械、

智慧車輛試驗場域以及檢測中心。

 

而針對「連結未來」的部分,

預計運用3D列印、無人自駕技術、

智慧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

優先導入國防航太、先進半導體產業,透過資源聚焦,

帶動設備需求端如智慧運輸、能源、綠色車輛等產業。

此外,開發如機器人、智慧化應用服務軟體、

航太加工工具機等關鍵技術、零組件和應用服務,

並以中臺灣為試驗場域後行銷國際,

亦是連結在地的作法。

 

 

當然,倚靠外銷的臺灣,

除了引入日本、歐洲、美國國際技術與合作外,

開拓國際市場更是「連結國際」的布局。

如系統整合輸出、推動工具機於東南亞市場行銷,

於東協設立商務據點等,藉此放眼海外拓展商機。

 

小英的 5 大創新產業是否成功

我們拭目以待

 

全文未完...

 

本文由 卓越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創刊于1984年9月,至今已超過28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歷年來曾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奬」最佳刊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