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Amber/安柏不在家,轉載自:換日線
旅行的時候,
免不了要跟世界各地的 背包客自我介紹,
三大基本問題就是:
安安你好住哪幾歲叫什麼名字。
初到英國時,
我搬進位在東倫敦的一間 Hostel,
一如往常和大家交換名字。
我說:「我叫書瑋。」
用標準的中文發音去念我的名字,
對他們來說當然詰屈聱牙,
一個禮拜過去了,
上下舖兼左鄰右舍鄰居
也混熟得差不多,
仍然半個沒人記得住我叫什麼。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加了臉書,發現了英文名字,
大家就開始 叫我 Amber!
隔壁床的黑人女孩說要加臉書,
她看到我的頁面,
發現本名旁邊標註的 nickname 是 Amber 後。
大家突然鬆了一口氣似的,
全部室友瞬間記憶力大增,
開始瘋狂 Amber、Amber 的叫。
過沒幾天,新室友法國人住進來,
又到了「安安你好住哪幾歲」時間,
為了不想讓她精神錯亂,
我很爽快的說我叫 Amber。
法國室友抱怨,為什麼亞洲人,
都喜歡另外取英文名字!
想不到她卻突然開始抱怨,
說為什麼亞洲人
都愛另外取個英文名字?
當下雖然覺得有種被陰的感覺,
但確實也讓我認真思考,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亞洲人
會特別取個英文名字的文化。
從小時候上的
第一堂英文課開始,
老師就要我們取個英文名字,
還是小學生的我們
當然沒有任何概念,
只要喊的出口,隨便一個什麼都行,
乖乖寫上去、放在課桌前給同學老師
上英文課時叫得出來就好。
一直到長大,台灣的工作場合
也流行用英文名字稱呼彼此,
到後來已經不知道換了幾個
隨手取用的拋棄式英文名:
Kate、Amy、Emily,
當然撞名的場合更是不少。
出國後才發現,其實很多人,
都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本名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我出國,
以為人到國外
就是要使用英文名字,
旅行久了才發現,
其實很多人都是用自己的本名在發音。
而取英文名字的習慣
其實是從一個沒有由來的
教育、文化習俗養成。
亞洲人另外取 英文名字,
就像外國人的 中文字刺青
法國新室友說,
她其實很不喜歡亞洲人
另外取的英文名字,
總覺得我們是隨便拿個英文名字來用,
有種很不真實的感覺、而且有些很怪。
舉個例子來說,女星 Angelababy 的名字,
就像外國明星來台灣
稱呼自己叫「天使寶貝」一樣奇怪。
我說我可以體會,
這就像外國人老是在身上
刺些意味不明的中文一樣。
也許是華人和西方文化不同,
我們除了本名之外,
還有很多乳名、小名、筆名、綽號,
也很常見和本名諧音相似的英文名字,
因為在台灣這個社會,
直呼本名總是會讓人
覺得有點不禮貌。
換了英文名字,
就好像不是自己了
神隱少女電影中,
千尋被錢婆婆拿走名字;
白龍失去名字後,同時也失去了自己。
而我們(在父母或長輩)千挑萬選、
配生辰八字算命盤配五行
還要包大紅包給算命師的名字,
每天都這樣呼喚著,
在靈魂上刻下了記號,
換了英文名字,
好像叫的不是自己了。
室友很喜歡 我講解我的
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 的由來
我跟法國女孩說,
我的中文名字叫書瑋,
書是 book,加一筆畫變成「晝」、
再加一筆成了「畫」;
而瑋則是美麗的玉石。
英文名字 Amber(琥珀)
是從中文字的概念取用而來的。
我說我的人生離不開書與畫。
她聽了恍然大悟,
並且非常喜歡我跟她解釋
中文名字裡博大精深的意涵,
解釋中文名字,最美的、
最厲害的,是台灣作家 胡淑雯
但我見過最美的方式
是台灣作家胡淑雯,
她在《哀艷是童年》一書裡
寫到自己是這麼對外國朋友解釋的:
「胡」,是古老的月亮。
「淑」,一道水,流上,再流下,
一而再,再而三。
我把這個字拆成「水」「上」
「下」「又」,用英文向他解釋。
然後是「雯」:
幾滴雨,落在幾個字上。
Rain drops falling on a few words.
我至今還沒有認識其他人
能夠用這麼美的方式解釋名字。
有些人認為取英文名字
是方便讓人稱呼、也有人認為
只是自己眾多別稱的其中之一、
有些則是沒由來的
用了一個異國名字稱呼自己,
不管是哪一種,
其實重點還是在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們
相互溝通、理解。
下次,不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
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吧!
也許對外國人來說不好念、不好記,
但也是場異文化交流。
熱門文章:
- 天天碰到,還是陌生人──英國留學前,你該了解的社交潛規則
- 寫給嚮往外派東協的你:先忘記你是台灣人吧
- 「因為杜特蒂開始掃毒,我的丈夫才有救」──你眼中的狂人,他們眼中的「明君」
- 念完名校博士又如何?競爭、漂泊沒有終點的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 法國人「沒在怕」,權利要靠自己爭取──這些年,法國職場教我的七件事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jenny_hs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