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普及挑戰傳統保險模式,責任歸屬與費率結構面臨巨變。
自駕車正在美國各大城市加速落地,像Waymo(Alphabet旗下)、NIO、Mercedes-Benz等車廠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日益成熟。根據Goldman Sachs報告,目前已有超過1,500台無人計程車(robotaxi)和少量自動駕駛商用卡車在美國營運,預計至2030年將分別增至35,000台計程車和25,000台卡車。雖然消費型自駕車主要停留在「輔助駕駛」層級,但自動化發展明顯提升車輛安全。Waymo數據顯示,其robotaxi事故傷害率比人類駕駛者低78%,且氣囊啟動事故也下降79%。這類安全突破,促使保險業預估自駕計程車里程保費至2040年有望由每英里0.5美元降至0.23美元。
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DAS)如Tesla Autopilot、Ford BlueCruise正逐步進化,部分功能如自動緊急煞車已被驗證能減少車禍發生(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調查顯示前後追撞減少近50%)。但專家也警告,部分只允許「手放方向盤、眼仍需看路」的半自動系統,尚未展現明顯安全優勢,反而出現駕駛人過度依賴導致新型事故的風險。因此,像IIHS、美國保險業者已開始針對自動輔助系統的安全防範能力著手評級機制。
隨自駕車技術往Level 3/4進化,汽車保險結構勢必改變。過去事故責任主要在駕駛人,未來則逐漸向製造商與AI技術供應商傾斜。產品責任保險將成主流,但若車主未自行維護車輛,仍有部分責任需由車主負擔。同時,保險業者也開始嘗試「使用行為型保險(Usage-based Insurance)」,利用車輛感測器與駕駛行為數據調整保險費率。Tesla已在多州推出以「安全分數」為基礎的專屬保險,藉此鼓勵駕駛習慣優化。
不過,普及自駕車仍屬長線趨勢。以美國現有車輛平均車齡超過12年來看,預估至2035年,Level 4的高度自動化車僅占新車銷量4%。新技術滲透既需時間,也需法律與消費意願配合。除持續強化安全標準外,因系統設計差異或AI決策失誤,事故責任必定將牽涉道德與監管複雜問題。汽車產業和保險業者如何因應責任歸屬、管理駕駛行為與AI算法失誤,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可預見未來20年,汽車保險與自駕安全將持續深度互動,法規與商業模式也將不斷重塑。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